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马铃薯致病疫霉及感染症状 | 第13页 |
1.2 致病疫霉群体表现型结构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致病疫霉群体基因型结构的研究 | 第15-20页 |
1.3.1 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分析 | 第15-16页 |
1.3.2 同工酶技术 | 第16页 |
1.3.3 RFLP、RAPD 和AFLP 标记 | 第16-18页 |
1.3.4 SSR 分子标记 | 第18-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东北地区致病疫霉致病型的组成及分布 | 第21-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鉴别寄主 | 第21页 |
2.1.2 供试培养基 | 第21-22页 |
2.1.3 供试试剂 | 第22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马铃薯致病疫霉的采集、分离、纯化及保存 | 第22-23页 |
2.2.2 鉴别寄主的培育 | 第23页 |
2.2.3 供试菌株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3页 |
2.2.4 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 第23-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2.3.1 马铃薯致病疫霉样品的采集 | 第25页 |
2.3.2 致病疫霉的分离和纯化 | 第25页 |
2.3.3 致病疫霉的保存 | 第25-26页 |
2.3.4 致病型鉴定及其组成分析 | 第26-29页 |
2.4 讨论 | 第29-32页 |
2.4.1 致病疫霉的采集、分离与保存方法 | 第29页 |
2.4.2 致病疫霉的致病型组成 | 第29-32页 |
第3章 东北地区致病疫霉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2-56页 |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32-35页 |
3.1.1 供试致病疫霉菌株 | 第32页 |
3.1.2 供试培养基 | 第32页 |
3.1.3 供试试剂 | 第32-34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1.5 SSR 引物 | 第34-3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5-41页 |
3.2.1 菌丝体的制备 | 第35页 |
3.2.2 致病疫霉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5-36页 |
3.2.3 基因组DNA 的浓度与纯度的检测 | 第36页 |
3.2.4 利用SSR 反应体系对致病疫霉基因组DNA 进行扩增 | 第36-37页 |
3.2.5 PCR 产物的检测 | 第37-38页 |
3.2.6 利用引物Pi4B 和Pi4G 划分SSR 基因型及其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3.2.7 利用4 对引物划分致病疫霉的基因型及其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3.2.8 致病疫霉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3.3.1 致病疫霉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1-42页 |
3.3.2 基因组DNA 的浓度与纯度的检测 | 第42页 |
3.3.3 PCR 产物的检测 | 第42-45页 |
3.3.4 利用引物Pi4B和Pi4G 划分SSR 基因型及其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3.3.5 利用4 对引物划分致病疫霉的基因型及其聚类分析 | 第47-50页 |
3.3.6 致病疫霉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 第50-53页 |
3.4 讨论 | 第53-56页 |
3.4.1 致病疫霉群体遗传多样 | 第53-54页 |
3.4.2 致病疫霉群体遗传多样性与致病型和地理来源的相关性 | 第54-55页 |
3.4.3 SSR 扩增中出现的特殊带型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