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司法ADR 概述 | 第12-16页 |
1.1 司法ADR 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 司法ADR 的基本要素 | 第13-16页 |
1.2.1 程序上的较正式性 | 第13-14页 |
1.2.2 纠纷解决主体的范围较广 | 第14页 |
1.2.3 启动阶段上的较固定性 | 第14-16页 |
第2章 司法ADR 的基本精神 | 第16-24页 |
2.1 司法 ADR 贯穿的经济学理念 | 第16-17页 |
2.1.1 效率 | 第16-17页 |
2.1.2 博弈 | 第17页 |
2.2 “合”的理念 | 第17-20页 |
2.2.1 合意 | 第18-19页 |
2.2.2 合作 | 第19页 |
2.2.3 合理 | 第19-20页 |
2.3 进步理念 | 第20-22页 |
2.4 诚实信用理念 | 第22-24页 |
2.4.1 贯穿诚实信用理念的理由 | 第22页 |
2.4.2 诚实信用的内容 | 第22-24页 |
第3章 域外主要国家司法 ADR 的考察及比较 | 第24-30页 |
3.1 现代型司法ADR——美国司法ADR 的发展状况 | 第24-26页 |
3.1.1 法院附设仲裁 | 第24-25页 |
3.1.2 法院附设调解 | 第25页 |
3.1.3 其他司法ADR | 第25-26页 |
3.2 传统型司法ADR——日本司法ADR 的发展状况 | 第26-28页 |
3.2.1 调停的传统 | 第26-27页 |
3.2.2 调停的程序 | 第27页 |
3.2.3 日本司法ADR 中的强制性 | 第27-28页 |
3.3 两国司法ADR 制度的评析与启示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司法ADR 制度设计 | 第30-42页 |
4.1 制度设计上的比较 | 第30-32页 |
4.1.1 与原有的经济纠纷调解中心的比较 | 第30-31页 |
4.1.2 与现有的法院调解的比较 | 第31-32页 |
4.2 制度设计上的优势 | 第32-34页 |
4.2.1 利用法院的优势 | 第32-33页 |
4.2.2 利用ADR 的优势 | 第33-34页 |
4.3 构建的可行性 | 第34-35页 |
4.4 概念界定 | 第35-37页 |
4.4.1 “调解”与“审判” | 第35-36页 |
4.4.2 “附设”与“主体” | 第36-37页 |
4.4.3 “前置”的位置剖析 | 第37页 |
4.5 裁断标准 | 第37-42页 |
4.5.1 我国司法ADR 裁判标准的设置 | 第37-39页 |
4.5.2 我国司法ADR 规则 | 第39-40页 |
4.5.3 我国司法ADR 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 | 第40-42页 |
第5章 我国司法ADR 设想在实务操作中的问题 | 第42-48页 |
5.1 我国司法ADR 设想在法律上的障碍 | 第42-43页 |
5.2 我国司法ADR 设想在现实上的障碍 | 第43-48页 |
5.2.1 第三人的入选 | 第43-45页 |
5.2.2 相关规则的运用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