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背景介绍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武汉市交通现状 | 第12-13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城市交叉口交通组织概述 | 第15-31页 |
2.1 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理论 | 第15-21页 |
2.1.1 交通组织方法 | 第15-16页 |
2.1.2 交通调查及交通流检测 | 第16-19页 |
2.1.3 交通组织原则 | 第19-20页 |
2.1.4 交通组织设计目标及内容 | 第20-21页 |
2.2 交叉口信号控制概述 | 第21-29页 |
2.2.1 信号控制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 第21-23页 |
2.2.2 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 | 第23页 |
2.2.3 信号控制系统理论 | 第23-29页 |
2.3 交叉口交通问题分析及对策 | 第29-31页 |
第3章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组织现状 | 第31-38页 |
3.1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现状 | 第31-34页 |
3.1.1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渠化现状 | 第31-32页 |
3.1.2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现状 | 第32-34页 |
3.2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调查 | 第34-38页 |
3.2.1 交叉口交通调查内容 | 第34-35页 |
3.2.2 交叉口交通流量调查分析 | 第35-38页 |
第4章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 第38-56页 |
4.1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 | 第38-40页 |
4.1.1 交叉口渠化设计原理 | 第38-39页 |
4.1.2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 第39-40页 |
4.2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设计 | 第40-48页 |
4.2.1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信号相位优化 | 第41-42页 |
4.2.2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信号相序优化 | 第42-43页 |
4.2.3 韦伯斯特信号配时模型 | 第43-48页 |
4.3 基于Paramics构建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仿真模型 | 第48-56页 |
4.3.1 运用Modeller构建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 | 第50页 |
4.3.2 交叉口优化前后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第5章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组织模型综合评价 | 第56-63页 |
5.1 评价方法概述 | 第56-58页 |
5.1.1 层次分析法 | 第56页 |
5.1.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56-57页 |
5.1.3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57页 |
5.1.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7页 |
5.1.5 综合集成评价方法 | 第57-58页 |
5.2 建立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综合交通评价模型 | 第58-62页 |
5.2.1 构建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评价指标体系 | 第59页 |
5.2.2 计算各级评价指标的排序权向量 | 第59-60页 |
5.2.3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 第60页 |
5.2.4 灰类及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 第60-61页 |
5.2.5 建设大道香港路交叉口交通模型综合评价 | 第61-62页 |
5.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全文综述 | 第63-64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63页 |
6.2 本文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