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表格索引 | 第13-14页 |
图形索引 | 第14-16页 |
主要变量参数定义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6页 |
1.1.1 总体经济环境 | 第17-18页 |
1.1.2 房地产市场环境 | 第18-25页 |
1.1.3 加强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1.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6-29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4-59页 |
2.1 成本管理研究 | 第34-41页 |
2.1.1 成本管理理论研究 | 第34-38页 |
2.1.2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 | 第38-41页 |
2.2 激励机制理论 | 第41-58页 |
2.2.1 激励机制的分类 | 第42-43页 |
2.2.2 激励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3-48页 |
2.2.3 激励机制的模型 | 第48-56页 |
2.2.4 激励机制的国内研究情况 | 第56-5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成本管理改进设想及激励机制分析 | 第59-80页 |
3.1 国内房地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59-64页 |
3.1.1 研究假设 | 第59页 |
3.1.2 代理合同基数引发的问题 | 第59-63页 |
3.1.3 类似项目比较考核的问题 | 第63-64页 |
3.2 成本管理改进设想 | 第64-68页 |
3.3 传统应用型激励机制的局限性 | 第68-73页 |
3.4 主动激励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73-79页 |
3.4.1 主动激励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3.4.2 主动激励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75-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主动激励机制的逆向选择分析 | 第80-101页 |
4.1 传统代理合同的局限性 | 第80-81页 |
4.2 需要解决的逆向选择问题 | 第81-86页 |
4.3 逆向选择分析模型 | 第86-94页 |
4.3.1 传统逆向选择基本分析模型及局限性 | 第86-92页 |
4.3.2 传统逆向选择基本分析模型的改善 | 第92-94页 |
4.4 主动激励机制的逆向选择问题分析 | 第94-100页 |
4.4.1 主动激励机制的代理合同模型 | 第94-95页 |
4.4.2 逆向选择问题分析模型 | 第95-96页 |
4.4.3 逆向选择问题分析及求解 | 第96-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主动激励机制的道德风险分析 | 第101-121页 |
5.1 道德风险基本分析模型及其优化 | 第101-111页 |
5.1.1 基本理论框架 | 第102-103页 |
5.1.2 信息对称下道德风险基本分析模型 | 第103-107页 |
5.1.3 非对称信息下道德风险基本分析模型 | 第107-111页 |
5.2 主动激励机制的道德风险分析 | 第111-120页 |
5.2.1 主动激励机制的基本假设 | 第112-113页 |
5.2.2 建立道德风险分析模型 | 第113-114页 |
5.2.3 分析及求解 | 第114-12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一体化及动态博弈分析 | 第121-136页 |
6.1 一体化分析 | 第121-130页 |
6.1.1 房地产企业一体化模型的建立 | 第122-124页 |
6.1.2 房地产企业一体化分析 | 第124-126页 |
6.1.3 房地产行业一体化分析 | 第126-128页 |
6.1.4 一体化算例分析 | 第128-130页 |
6.2 长期合作的动态博弈分析 | 第130-135页 |
6.2.1 长期合作的时序 | 第130-131页 |
6.2.2 长期合作模型 | 第131-132页 |
6.2.3 长期合作分析 | 第132-13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实例分析及算例论证 | 第136-152页 |
7.1 实例分析项目前期成本的不确定性 | 第136-145页 |
7.2 内部代理的主动激励应用算例 | 第145-148页 |
7.3 外部代理的主动激励应用算例 | 第148-150页 |
7.4 主动激励机制风险算例分析 | 第150-15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52-156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52-153页 |
2. 建议 | 第153-154页 |
3. 研究的创新 | 第154-155页 |
4.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5页 |
附录 | 第165-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
附件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