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课程管理论文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运作研究

目录第3-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导论:打开权力的“潘多拉之盒”第14-56页
    一、问题之源第14-21页
        (一) 世界全球化的挑战第15-16页
        (二) 我国社会结构的布局调整第16-17页
        (三) 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张力第17-18页
        (四) 课程政策发展的现实需求第18-19页
        (五) 课程改革的时代抉择第19-21页
    二、价值之维第21-22页
    三、现状之实第22-43页
        (一) 三级课程管理第22-31页
        (二) 权力第31-36页
        (三) 课程权力第36-41页
        (四) 文献梳理的结论第41-43页
    四、概念之明第43-49页
        (一) 三级课程管理第43-45页
        (二) 权力第45-46页
        (三) 权力运作第46-47页
        (四) 课程政策第47-49页
    五、方法之镜第49-56页
第一章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构成第56-78页
    一、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定位基础第57-64页
        (一) 经济发展的牵引拉动第57-59页
        (二) 社会形态的双重调整第59-62页
        (三) 人的能动意义发展第62-64页
    二、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分析第64-70页
        (一) 国家层面的权力主体第64-66页
        (二) 地方层面的权力主体第66-68页
        (三) 学校层面的权力主体第68-70页
    三、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职责分析第70-78页
        (一) 国家层面课程管理的权力职责第71-73页
        (二) 地方层面课程管理的权力职责第73-75页
        (三) 学校层面课程管理的权力职责第75-78页
第二章 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价值诉求第78-84页
    一、尊重差异的和生诉求第80页
    二、和平共处的和处诉求第80-81页
    三、与人为善的和立诉求第81-82页
    四、共生共存的和达诉求第82-83页
    五、达泽天下的和爱诉求第83-84页
第三章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分配第84-103页
    一、“过密化”的国家层面权力分配第84-93页
        (一) 尺蠖现象的课程决策权第85-88页
        (二) 欲罢不能的教科书编审权第88-90页
        (三) 空心化的课程监督权第90-92页
        (四) 捉襟见肘的财务权第92-93页
    二、“中梗阻”的地方层面权力分配第93-96页
        (一) “苏丹化”的课程自主权第93-95页
        (二) 路径依赖的课程执行权第95-96页
    三、“去主体”的学校层面权力分配第96-103页
        (一) 本末倒置的学校课程领导权第96-99页
        (二) 依附寄生的课程执行权第99-103页
第四章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实施第103-134页
    一、受“目标置换”困扰的国家层面权力实施第103-112页
        (一) 规避风险的决策思维第104-107页
        (二) “改革疲惫”的决策执行力第107-108页
        (三) 权威僭越的行动逻辑第108-110页
        (四) 达成共识的制度性匮乏第110-112页
    二、政策规避的地方层面权力实施第112-120页
        (一) 政策敷衍下的明哲保身第112-114页
        (二) 政策缺损下的断章取义第114-115页
        (三) 政策附加下的唯利是图第115-117页
        (四) 政策替换下的固步自封第117-120页
    三、“杂草丛生”的学校层面权力实施第120-134页
        (一) 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保守化倾向第120-124页
        (二) 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附庸化倾向第124-125页
        (三) 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第125-129页
        (四) 课程改革执行过程中的实用化倾向第129-134页
第五章 三级课程管理的权力调控第134-147页
    一、国家层面的权力调控第135-140页
        (一) 监督评价机构自主权缺失第135-137页
        (二) 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常态化缺位第137-139页
        (三) 法制体系规范有待健全第139-140页
    二、地方层面的权力调控第140-142页
        (一) 政绩工程导致改革两层皮第140-141页
        (二) 激励机制匮乏造成改革动力不足第141-142页
    三、学校层面的权力调控第142-147页
        (一) “核数文化”浸染下的评价导向偏差第142-144页
        (二) “两种文化”割裂下的评价手段避重就轻第144-145页
        (三) “被选择的人”主导下的评价对象锁定第145-147页
第六章 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探源第147-163页
    一、行动者: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潜在因素第147-151页
        (一) 行动者的认知参与结构化第147-149页
        (二) 行动者的有限理性规约化第149-151页
    二、环境: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可能条件第151-154页
        (一) 测不准的偶然事件第151-153页
        (二) 文化地景的时空转换第153-154页
    三、制度: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偏离的必然成分第154-163页
        (一) 制度取向的“自行贬值化”第154-157页
        (二) 制度变迁的“反向诱致性”第157-160页
        (三) 制度定型的茧式化锁定第160-163页
第七章 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改善第163-187页
    一、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基本原则第163-169页
        (一) 合情:三级课程管理存在之真第164-166页
        (二) 合理:三级课程管理存在之美第166-167页
        (三) 合法:三级课程管理存在之善第167-169页
    二、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专业品质第169-178页
        (一) 实践关怀的交往理性第169-174页
        (二) 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第174-175页
        (三) 形神兼备的分布式领导第175-177页
        (四) 管办分离的制序第177-178页
    三、三级课程管理权力运作的实践准则第178-187页
        (一) 基于问题解决的自组织课程制度建设为前提第178-180页
        (二) 坚持理论自主的课程行动研究为动力第180-183页
        (三) 从“认同”走向“承认”的主体间性理解为条件第183-185页
        (四) 发挥督导在改革进程中的有效监督机制为保障第185-187页
结束语:课程管理的权力“软着陆”第187-18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89-201页
附录第201-206页
后记第206-208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面铣刀模态参数及其对切削性能影响研究
下一篇:我国蚕桑产业转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