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细胞色素P450酶系在甾体化合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1-24页 |
1.1 甾体类药物概述 | 第11页 |
1.2 微生物甾体转化技术应用 | 第11-14页 |
1.2.1 固定化细胞转化技术 | 第11-12页 |
1.2.2 原生质体转化技术 | 第12页 |
1.2.3 顺序发酵 | 第12页 |
1.2.4 两相转化技术 | 第12页 |
1.2.5 微乳化技术 | 第12-13页 |
1.2.6 超声、磁化水转化技术 | 第13页 |
1.2.7 分子克隆技术 | 第13-14页 |
1.3 细胞色素P450酶系 | 第14-17页 |
1.3.1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 | 第15-16页 |
1.3.2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 第16页 |
1.3.3 细胞色素P450介导甾体羟化反应机理 | 第16-17页 |
1.4 细胞色素P450酶系分子水平上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4.1 CYP基因和CPR基因转录水平调控 | 第18页 |
1.4.2 CYP基因和CPR基因的克隆及共表达 | 第18-19页 |
1.4.3 CYP基因和CPR基因克隆在甾体转化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4 CYPs在药物代谢领域的调控 | 第20-21页 |
1.5 前景与展望 | 第21页 |
1.6 选题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6.3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黑根霉转化甾体底物的培养基 | 第24-38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1 菌种 | 第24页 |
2.2.2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2.3 试剂 | 第25页 |
2.2.4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5 转化反应及转化率计算 | 第26页 |
2.2.6 黑根霉培养基条件的优化 | 第26页 |
2.2.7 验证试验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2.3.1 单因素优化试验 | 第27-30页 |
2.3.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 第30-33页 |
2.3.3 最陡爬坡试验 | 第33页 |
2.3.4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3-35页 |
2.3.5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与优化 | 第35-37页 |
2.3.6 验证试验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黑根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及潮霉素B敏感性试验 | 第38-47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3.2.1 菌种与质粒 | 第38-39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39页 |
3.2.4 培养基 | 第39-40页 |
3.2.5 仪器设备 | 第40页 |
3.2.6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 第40-41页 |
3.3 结果及讨论 | 第41-46页 |
3.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1-45页 |
3.3.2 潮霉素B对黑根霉抑制浓度实验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CPR基因在黑根霉中的克隆表达 | 第47-59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7-50页 |
4.2.1 菌种与质粒 | 第47-48页 |
4.2.2 培养基 | 第48页 |
4.2.3 溶液 | 第48-49页 |
4.2.4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4.2.5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4.3.1 CPR基因的获得 | 第50-51页 |
4.3.2 表达质粒pCB1004-Pgpd-CPR的构建 | 第51-52页 |
4.3.3 REMI法介导的PEG-CaCl_2原生质体转化黑根霉 | 第52-53页 |
4.3.4 高转化率转化子的筛选及PCR鉴定 | 第5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4.4.1 扩增CPR基因 | 第53-54页 |
4.4.2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54-56页 |
4.4.3 高转化率转化子的筛选 | 第56页 |
4.4.4 黑根霉转化子PCR鉴定 | 第56-57页 |
4.4.5 底物高转化率转化子遗传稳定性及底物转化率稳定性考察 | 第57-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总结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1 | 第67-69页 |
附录2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