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0 导论 | 第11-16页 |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2-15页 |
0.2.1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5-16页 |
0.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 第16-18页 |
1.2 国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1.3 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1.4 文献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2 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2.1 煤炭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2.1.1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 第22-23页 |
2.1.2 环境污染严重,负的外部性较大 | 第23页 |
2.1.3 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 第23-24页 |
2.1.4 劳资关系问题突出 | 第24页 |
2.2 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2.2.1 高额利润的驱使 | 第24-25页 |
2.2.2 企业文化薄弱 | 第25页 |
2.2.3 组织管理混乱 | 第25页 |
2.2.4 监管力度不够 | 第25页 |
3 煤炭类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25-33页 |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26-28页 |
3.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般性研究 | 第26页 |
3.1.2 利益相关者分类的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3.1.3 利益相关者排序的理论分析 | 第28页 |
3.2 煤炭类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选择和分类依据 | 第28-30页 |
3.2.1 煤炭类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选择 | 第28-29页 |
3.2.2 煤炭类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第29-30页 |
3.3 煤炭类企业利益相关者排序和分类的实证研究 | 第30-33页 |
3.3.1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3.3.2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论 | 第30-33页 |
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的初步设计 | 第33-38页 |
4.1 不同类别利益相关者的优先次序分析 | 第33-34页 |
4.2 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34-36页 |
4.3 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 第36-38页 |
4.3.1 对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 第36-37页 |
4.3.2 对重要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 第37页 |
4.3.3 对一般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 第37-38页 |
5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 | 第38-48页 |
5.1 国内外主要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 第38-40页 |
5.1.1 国外主要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 第38-39页 |
5.1.2 国内主要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 | 第39-40页 |
5.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 第40-43页 |
5.2.1 核心利益相关者 | 第40-41页 |
5.2.2 重要利益相关者 | 第41-43页 |
5.2.3 一般利益相关者 | 第43页 |
5.3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过程 | 第43-48页 |
5.3.1 指标体系权重 | 第43-47页 |
5.3.2 综合评价 | 第47-48页 |
6 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案例分析 | 第48-54页 |
6.1 企业概况 | 第48页 |
6.2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6.3 综合评价过程 | 第49-51页 |
6.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7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4-6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4-56页 |
7.2 煤炭类企业社会责任提升的政策建议 | 第56-58页 |
7.2.1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56-57页 |
7.2.2 社会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57页 |
7.2.3 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57-5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