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概述 | 第11-13页 |
(一) 网络的含义 | 第11页 |
(二) 网络信息的含义 | 第11页 |
(三)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的含义 | 第11-13页 |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的意义 | 第13-16页 |
(一) 对大学生个人的意义 | 第13-14页 |
1. 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 | 第13页 |
2. 坚守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 第13-14页 |
3. 丰富大学生的情感和交往 | 第14页 |
(二) 对社会的意义 | 第14-16页 |
1.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 | 第14-15页 |
2. 有利于国家爱国主义的维系 | 第15页 |
3. 有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 | 第15-16页 |
三、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的表现及问题 | 第16-21页 |
(一)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的表现 | 第16-19页 |
1. 甄别真伪的能力 | 第16-17页 |
2. 信息评论的能力 | 第17页 |
3. 自我控制能力 | 第17-18页 |
4. 维护网络稳定与和谐的能力 | 第18页 |
5. 慎独能力 | 第18-19页 |
(二)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的问题 | 第19-21页 |
1. 阅读表面化 | 第19页 |
2. 评论极端化 | 第19页 |
3. 浏览娱乐化 | 第19-20页 |
4. 集体无意识 | 第20-21页 |
四、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21-25页 |
(一) 认知水平低下 | 第21页 |
(二) 主观思考的退化 | 第21-22页 |
(三) 网络环境虚拟性与自由性的弊端 | 第22页 |
(四) 人际交往社会化的迷失 | 第22-23页 |
(五) 人云亦云的“羊群效应”导致盲目跟风 | 第23页 |
(六) 大学生减压的心理影响 | 第23-25页 |
五、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察能力的培养与引导 | 第25-35页 |
(一) 大学生自身辨察能力的提升 | 第25-27页 |
1. 丰富自身的认知水平 | 第25页 |
2. 培养思考和质疑能力 | 第25-26页 |
3. 增强上网的计划能力 | 第26页 |
4. 提高选择信息的能力 | 第26-27页 |
5. 培养慎独能力 | 第27页 |
(二) 学校要发挥主要作用 | 第27-29页 |
1. 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现实需求 | 第27-28页 |
2. 完善校园网的建设 | 第28页 |
3.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素质 | 第28-29页 |
4. 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管理 | 第29页 |
(三) 网站承担起社会责任 | 第29-31页 |
1. 提高网络媒介的素养和责任感 | 第29-30页 |
2. 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 | 第30页 |
3. 网络群体舆论的引导 | 第30-31页 |
(四) 政府要大力支持和指导 | 第31-35页 |
1. 建立健全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 | 第31页 |
2.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 | 第31-32页 |
3. 整治社会热点问题 | 第32页 |
4. 加强网络文化体系的建设 | 第32-33页 |
5. 培养“意见领袖” | 第33页 |
6. 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附录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