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1 关于幸福观的研究 | 第8页 |
1.2.2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研究 | 第8页 |
1.2.3 研究的成果及不足 | 第8-9页 |
1.3 研究目的、对象、方法与创新点 | 第9-10页 |
1.3.1 研究目的及对象 | 第9页 |
1.3.2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9-10页 |
2 幸福观的概念及类型 | 第10-13页 |
2.1 幸福观的概念 | 第10页 |
2.2 幸福观的类型 | 第10-13页 |
2.2.1 马克思的幸福观 | 第10页 |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 第10-11页 |
2.2.3 西方文化中幸福观 | 第11-13页 |
3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 第13-28页 |
3.1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 | 第13-17页 |
3.1.1 大学生幸福的评价与幸福预期 | 第13-14页 |
3.1.2 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 | 第14-15页 |
3.1.3 大学生幸福内容及幸福手段 | 第15-17页 |
3.2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特点 | 第17-26页 |
3.2.1 幸福观呈现重感官享乐倾向 | 第17-18页 |
3.2.2 幸福观呈现理性和个人主义色彩并存 | 第18-19页 |
3.2.3 幸福观的努力进取性和预期的不确定性 | 第19-26页 |
3.3 大学生幸福观的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3.3.1 大学生幸福观总体上呈现积极进取性 | 第26页 |
3.3.2 大学生幸福观呈现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 第26-27页 |
3.3.3 大学生幸福观具有理性主义且呈现一定的功利化色彩 | 第27-28页 |
4 大学生幸福观的成因分析 | 第28-31页 |
4.1 教育体制 | 第28页 |
4.2 家庭影响 | 第28-29页 |
4.3 社会比较 | 第29页 |
4.4 同伴群体 | 第29-31页 |
5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理念及教育对策 | 第31-35页 |
5.1 以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幸福观 | 第31-32页 |
5.1.1 以人格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幸福观的健康发展 | 第31页 |
5.1.2 让终身教育理念贯穿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过程 | 第31-32页 |
5.1.3 以人文教育理念引领大学生幸福观的树立 | 第32页 |
5.2 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教育 | 第32-33页 |
5.3 协调家庭、学校对大学生幸福观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 | 第33页 |
5.4 加强审美教育,充实大学生幸福观的内涵 | 第33-34页 |
5.5 加强体质锻炼,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幸福观 | 第34-35页 |
6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 1:调查问卷 | 第39-43页 |
附录 2:访谈问题 | 第43-44页 |
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