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手性农药开发的现状 | 第14-16页 |
1.3. 手性农药的选择性环境行为 | 第16-25页 |
1.3.1. 手性农药对映体混合物比例的评价指标 | 第17页 |
1.3. 2.手性农药在土壤/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 | 第17-18页 |
1.3.3. 手性农药在水中的环境行为 | 第18-20页 |
1.3.4. 手性农药在动物体内的环境行为 | 第20-22页 |
1.3.5. 微生物作用下的手性农药环境行为 | 第22-23页 |
1.3.6. 手性农药立体选择性作为示踪物 | 第23-25页 |
1.3.6.1 土壤—大气环境 | 第23-24页 |
1.3.6.2 水体—大气环境 | 第24-25页 |
1.4 环境污染监测中的水生生物 | 第25-27页 |
1.4.1. 水污染的监测方法 | 第25-26页 |
1.4.2. 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在水环境监测 | 第26-27页 |
1.5. 手性农药丁虫腈的研究简介 | 第27-29页 |
1.5.1. 农药丁虫腈的理化性质,使用及环境中的残留 | 第27页 |
1.5.2. 丁虫腈的对映体选择性毒性研究 | 第27-28页 |
1.5.3. 丁虫腈的对映体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 第28-29页 |
1.6. 氟虫腈的研究简介 | 第29-31页 |
1.6.1. 氟虫腈的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1.6.2. 氟虫腈的立体选择性生态毒理与环境行为 | 第30-31页 |
1.7. 本文的立体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氟虫腈手性代谢物的拆分 | 第33-46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33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丁虫腈、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对几种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 | 第46-59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4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8页 |
3.3.1. 丁虫腈、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对泥鳅的毒性 | 第49-50页 |
3.3.2. 丁虫腈、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对河蚌的急性毒性 | 第50-51页 |
3.3.3. 丁虫腈、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对浮萍的急性毒性 | 第51-52页 |
3.3.4. 氟虫腈对淡水藻的毒性 | 第52-58页 |
3.3.4.1 氟虫腈对淡水藻的急性毒性 | 第52-53页 |
3.3.4.2 氟虫腈对淡水藻的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7页 |
3.3.4.3 氟虫腈对淡水藻的氧化酶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丁虫腈、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沉积物中的降解及归趋 | 第59-75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3页 |
4.2.1. 药品与试剂 | 第59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59-60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4.2.4. 试验方案 | 第60页 |
4.2.5. 样品前处理 | 第60-61页 |
4.2.6. 样品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4.2.7. 线性范围与方法确证 | 第62页 |
4.2.8. 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4页 |
4.3.1. 丁虫腈、氟虫腈及代谢物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3-67页 |
4.3.2. 丁虫腈在沉积物-水中的立体选择性行为 | 第67-71页 |
4.3.3. 氟虫腈在沉积物-水中的立体选择性行为 | 第71-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人工模拟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 第75-88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5-80页 |
5.2.1. 药品与试剂 | 第75页 |
5.2.2. 仪器 | 第75-76页 |
5.2.3. 试验材料 | 第76页 |
5.2.4. 试验方案 | 第76-77页 |
5.2.5. 样品前处理 | 第77-78页 |
5.2.6. 样品分析方法 | 第78页 |
5.2.7. 线性范围与方法确认 | 第78-79页 |
5.2.8. 数据处理 | 第79-8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5.3.1. 氟虫腈对映体及代谢物在河蚌中残留分析方法建立 | 第80页 |
5.3.2. 氟虫腈在人工模拟水生态系统(灭菌组)中的归趋 | 第80-82页 |
5.3.3. 氟虫腈在人工模拟水生态系统(不灭菌组)中的归趋 | 第82-85页 |
5.3.4. 环境风险指示 | 第85-87页 |
5.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氟虫腈对映体在两种水生动物体内的手性转化及代谢物的归趋 | 第88-108页 |
6.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88-92页 |
6.1.1. 仪器 | 第88页 |
6.1.2. 药品与试剂 | 第88页 |
6.1.3.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6.1.4. 实验设计 | 第89页 |
6.1.5. 样品分析方法 | 第89-90页 |
6.1.6. 线性范围与方法确证 | 第90-91页 |
6.1.7. 数据处理 | 第91-92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7页 |
6.2.1. 残留方法 | 第92-94页 |
6.2.2. 氟虫腈在河蚌体内的立体选择性富集和消除 | 第94页 |
6.2.3. 氟虫腈外消旋在河蚌体内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及单体转化 | 第94-96页 |
6.2.4.氟虫腈外消旋体及其代谢物在泥鳅体内的分布及立体选择性降解 | 第96-107页 |
6.3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生物炭对水环境中丁虫腈、氟虫腈的污染修复 | 第108-117页 |
7.1 引言 | 第108页 |
7.2 生物炭对水中丁虫腈、氟虫腈的吸附试验 | 第108-114页 |
7.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108-110页 |
7.2.1.1 仪器 | 第108页 |
7.2.1.2 药品与试剂 | 第108-109页 |
7.2.1.3 实验材料 | 第109页 |
7.2.1.5 样品分析方法 | 第109-110页 |
7.2.2 线性范围与方法确证 | 第110页 |
7.2.3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3页 |
7.2.4 生物炭在不同条件下对氟虫腈的吸附试验 | 第113-114页 |
7.3 生物炭在减小丁虫腈、氟虫腈的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应用 | 第114-116页 |
7.4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2页 |
8.1. 氟虫腈手性代谢物的拆分 | 第117-118页 |
8.2. 丁虫腈、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对几种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 | 第118-119页 |
8.3. 丁虫腈、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沉积物中的降解及归趋 | 第119-120页 |
8.4. 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人工模拟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 第120页 |
8.5. 氟虫腈对映体在两种水生动物体内的手性转化及代谢物的归趋 | 第120页 |
8.6. 生物炭对水环境中丁虫腈、氟虫腈的污染修复 | 第120-121页 |
8.7.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