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1.2.1 收入分配研究 | 第19-22页 |
1.2.2 中产阶级和中等收入者研究 | 第22-27页 |
1.2.3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第27-30页 |
1.2.4 我国人力资本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文献综述 | 第30页 |
1.2.5 对文献的简评 | 第30-31页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31-3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 | 第34-35页 |
1.4.1 主要工作 | 第34页 |
1.4.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34-35页 |
第2章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度和规模分析 | 第35-43页 |
2.1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 | 第35页 |
2.2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测度 | 第35-41页 |
2.2.1 中等收入群体的小康社会发展阶段 | 第36页 |
2.2.2 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标准界定和比重测度 | 第36-41页 |
2.3 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状况和规模分布 | 第41-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着力点 | 第43-51页 |
3.1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特征 | 第43-44页 |
3.1.1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蕴含动态发展的概念 | 第43页 |
3.1.2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蕴含异质性构成的概念 | 第43-44页 |
3.1.3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不同于中产阶级的概念 | 第44页 |
3.1.4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蕴含收入分配的概念 | 第44页 |
3.2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论基础 | 第44-49页 |
3.2.1 公平与效率理论 | 第44-46页 |
3.2.2 中国梦理论 | 第46-49页 |
3.3 重构新时期收入分配格局应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目标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人力资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驱动力 | 第51-82页 |
4.1 人力资本的定义及特性 | 第51-52页 |
4.1.1 人力资本的定义 | 第51页 |
4.1.2 人力资本的特性 | 第51-52页 |
4.2 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的人力资本的主导地位 | 第52-55页 |
4.3 人力资本存量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机制 | 第55-71页 |
4.3.1 人力资本存量的内涵 | 第55-56页 |
4.3.2 人力资本存量组成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 | 第56-66页 |
4.3.3 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 | 第66-68页 |
4.3.4 人力资本的收入模型 | 第68-70页 |
4.3.5 人力资本存量决定中等收入者获取收入的能力 | 第70-71页 |
4.4 人力资本结构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作用机制 | 第71-81页 |
4.4.1 人力资本结构的内涵 | 第71页 |
4.4.2 人力资本结构的类型 | 第71页 |
4.4.3 人力资本结构的测度 | 第71-76页 |
4.4.4 人力资本结构的经济效应 | 第76-79页 |
4.4.5 人力资本结构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效应 | 第79-81页 |
4.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人力资本存量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实证分析 | 第82-98页 |
5.1 人力资本存量的核算 | 第82-89页 |
5.1.1 人力资本投资范畴的确定 | 第82-83页 |
5.1.2 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方法 | 第83-86页 |
5.1.3 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分析 | 第86-89页 |
5.2 人力资本存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统计检验 | 第89-93页 |
5.2.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89-90页 |
5.2.2 实证分析 | 第90-93页 |
5.3 人力资本存量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93-97页 |
5.3.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93页 |
5.3.2 单位根检验 | 第93-94页 |
5.3.3 协整检验 | 第94页 |
5.3.4 协整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94-95页 |
5.3.5 误差修正模型及分析 | 第95-96页 |
5.3.6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96页 |
5.3.7 结论 | 第96-97页 |
5.4 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实证分析 | 第98-120页 |
6.1 人力资本基尼系数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关联性 | 第98-102页 |
6.1.1 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测度 | 第98-100页 |
6.1.2 实证检验 | 第100-102页 |
6.2 人力资本城乡分布差异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差异的影响 | 第102-109页 |
6.2.1 城乡居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差异的实证分析 | 第102-106页 |
6.2.2 城乡居民卫生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差异的实证分析 | 第106-109页 |
6.3 人力资本地区分布差异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差异的影响 | 第109-119页 |
6.3.1 不同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变化趋势-以城镇居民为分析主体 | 第109-111页 |
6.3.2 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分布不均衡的具体表现—以教育为分析主体 | 第111-117页 |
6.3.3 人力资本投资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117-119页 |
6.4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7章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实证分析 | 第120-129页 |
7.1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测算 | 第120-124页 |
7.2 实证分析 | 第124-128页 |
7.2.1 单位根检验 | 第124页 |
7.2.2 协整检验 | 第124-125页 |
7.2.3 协整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25-126页 |
7.2.4 误差修正模型及分析 | 第126-127页 |
7.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127-128页 |
7.3 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8章 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困境 | 第129-145页 |
8.1 代表性国家的人力资本与中产阶级的动态匹配发展 | 第129-133页 |
8.1.1 美国人力资本与中产阶级的发展研究 | 第129-130页 |
8.1.2 韩国人力资本与中产阶级的发展研究 | 第130-132页 |
8.1.3 印度人力资本与中产阶级的发展研究 | 第132-133页 |
8.2 我国人力资本面临的发展难题 | 第133-144页 |
8.2.1 人力资本存量的相对水平偏低 | 第133-138页 |
8.2.2 人力资本城乡分布、地区分布不均衡 | 第138-140页 |
8.2.3 人力资本存在投资结构质量差异 | 第140-144页 |
8.3 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9章 发展人力资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建议 | 第145-154页 |
9.1 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 第145-148页 |
9.1.1 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 | 第145-146页 |
9.1.2 加大医疗卫生的投资力度 | 第146页 |
9.1.3 加大培训力度 | 第146-147页 |
9.1.4 持续释放和有效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47-148页 |
9.2 积极调整优化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 第148-150页 |
9.2.1 平抑教育的空间差异,力争教育公平 | 第148-149页 |
9.2.2 平滑医疗资源配置差异,加快全国统一的国民医保体系建设 | 第149-150页 |
9.3 加大对中高级人力资本的培养 | 第150-153页 |
9.3.1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的有效对接 | 第150-151页 |
9.3.2 加强企业高技能人力资本的培养 | 第151-152页 |
9.3.3 提升专业技术人力资本的创新素质 | 第152页 |
9.3.4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人力资本 | 第152-153页 |
9.4 小结 | 第153-1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4-158页 |
1、主要结论 | 第154-156页 |
2、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