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相关内容概述 | 第13-23页 |
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关内容概述 | 第13-18页 |
2.1.1 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 | 第13-14页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思想 | 第14-16页 |
2.1.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 第16-18页 |
2.2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相关内容概述 | 第18-20页 |
2.2.1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人学内涵 | 第18-19页 |
2.2.2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2.2.3 人学视角探究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指导价值 | 第20页 |
2.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关系 | 第20-23页 |
2.3.1 现实的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出发点 | 第20-21页 |
2.3.2 人的本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3.3 人的价值: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价值定位 | 第22页 |
2.3.4 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最终目标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3.1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23-24页 |
3.1.1 高校德育地位的不断提升 | 第23页 |
3.1.2 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 | 第23-24页 |
3.1.3 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得到提高 | 第24页 |
3.2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3.2.1 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有效发挥 | 第24-25页 |
3.2.2 片面强调大学生的社会价值 | 第25-26页 |
3.2.3 忽视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 第26页 |
3.2.4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足 | 第26-27页 |
3.3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27-31页 |
3.3.1 脱离了“人”的实际 | 第27-28页 |
3.3.2 模式化的教学方法 | 第28页 |
3.3.3 德育环境建设存在不足 | 第28-29页 |
3.3.4 德育评估体系的不完善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引导高校立德树人教育 | 第31-38页 |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31-32页 |
4.2 完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 | 第32-33页 |
4.2.1 主体性教育 | 第32页 |
4.2.2 价值观教育 | 第32-33页 |
4.2.3 全面发展教育 | 第33页 |
4.3 创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方法 | 第33-35页 |
4.3.1 增强互动性和针对性 | 第33-34页 |
4.3.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34页 |
4.3.3 注重生活细节中渗透 | 第34-35页 |
4.3.4 科学运用互联网育人 | 第35页 |
4.4 优化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环境 | 第35-36页 |
4.4.1 优化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现实环境 | 第35-36页 |
4.4.2 优化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虚拟环境 | 第36页 |
4.5 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评估体系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