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继电式与软件式的区间占用逻辑检查的比较及仿真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继电式逻辑检查的实现原理 | 第14-21页 |
2.1 “三点检查”从站内引用到区间 | 第14-15页 |
2.1.1 站内“三点检查”的运用 | 第14页 |
2.1.2 “三点检查”在区间中的运用 | 第14-15页 |
2.2 继电式逻辑检查功能概述 | 第15页 |
2.3 逻辑检查继电器的原理 | 第15-19页 |
2.4 逻辑检查的操作和表示设备 | 第19-21页 |
第3章 软件式区间占用逻辑检查的实现原理 | 第21-41页 |
3.1 软件式逻辑检查功能概述 | 第21-22页 |
3.2 闭塞分区状态转移模型 | 第22-25页 |
3.3 闭塞分区逻辑状态的判定 | 第25-29页 |
3.3.1 正常占用的判定 | 第25-27页 |
3.3.2 故障占用的判定 | 第27页 |
3.3.3 失去分路的判定 | 第27-28页 |
3.3.4 空闲的判定 | 第28-29页 |
3.4 行车区间的处理 | 第29-41页 |
3.4.1 行车区间的分配 | 第30-34页 |
3.4.2 行车区间的延长和前移 | 第34-36页 |
3.4.3 行车区间的结束 | 第36-39页 |
3.4.4 行车区间的跨站交互 | 第39-41页 |
第4章 继电式与软件式区间占用逻辑检查的比较 | 第41-69页 |
4.1 正常运营场景的比较 | 第41-64页 |
4.1.1 1LQ失去分路 | 第41-61页 |
4.1.2 普通闭塞分区失去分路 | 第61-62页 |
4.1.3 区间中列车紧追踪 | 第62-64页 |
4.2 故障运营场景的比较 | 第64-66页 |
4.2.1 区段故障占用 | 第64-65页 |
4.2.2 站间电缆故障 | 第65-66页 |
4.3 特殊运营场景的比较 | 第66-67页 |
4.3.1 引导接车 | 第66-67页 |
4.3.2 区间开通反方向 | 第67页 |
4.4 继电式和软件式比较的总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69-88页 |
5.1 仿真系统站间通信 | 第69-70页 |
5.1.1 通信数据结构 | 第69-70页 |
5.1.2 Socket通信 | 第70页 |
5.2 逻辑检查运行实现 | 第70-82页 |
5.2.1 软件式逻辑检查的实现 | 第70-78页 |
5.2.2 继电式逻辑检查的实现 | 第78-82页 |
5.3 报警输出 | 第82-83页 |
5.4 界面显示 | 第83-84页 |
5.4.1 主界面显示 | 第83-84页 |
5.4.2 报警窗口的显示 | 第84页 |
5.5 场景比较演示 | 第84-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