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1 自我关注的定义 | 第9页 |
1.2 自我关注的分类 | 第9-12页 |
1.2.1 自我关注状态论 | 第9-10页 |
1.2.2 自我关注特质论 | 第10-11页 |
1.2.3 沉思—反思模型 | 第11-12页 |
1.3 自我关注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1 自我关注对情绪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2 自我关注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 第13页 |
1.3.3 自我关注对觉醒的影响 | 第13页 |
1.3.4 自我关注对表现的影响 | 第13页 |
1.4 社交焦虑的定义及现状描述 | 第13-15页 |
1.5 自我关注与社交焦虑 | 第15-22页 |
1.5.1 理论模型 | 第15-19页 |
1.5.2 自我关注与社交焦虑的治疗 | 第19-22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2-24页 |
2.1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2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4-32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3.2 实验被试 | 第24页 |
3.3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3.3.1 自我关注量表 | 第24-25页 |
3.3.2 社交交往焦虑量表 | 第25页 |
3.3.3 实验后施测问卷 | 第25页 |
3.4 实验程序 | 第25-26页 |
3.4.1 社交焦虑程度和自我关注水平的基线测量 | 第25页 |
3.4.2 自我关注水平操作 | 第25-26页 |
3.4.3 实验后施测 | 第26页 |
3.5 统计方法 | 第26页 |
3.6 实验结果 | 第26-32页 |
3.6.1 描述性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3.6.2 实验数据初步分析 | 第28-30页 |
3.6.3 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 | 第30-32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2-36页 |
4.1 大学生社交焦虑程度与自我关注水平 | 第32页 |
4.2 社交焦虑程度和自我关注水平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 自我关注操作对社交焦虑程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4.4 对高社交焦虑个体进行自我关注操控的探讨 | 第34页 |
4.5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34-36页 |
4.5.1 研究情景的选择 | 第34-35页 |
4.5.2 自我关注的划分 | 第35页 |
4.5.3 社交焦虑的区分 | 第35页 |
4.5.4 样本因素 | 第35页 |
4.5.5 后续实证操作 | 第35-36页 |
5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1 自我关注量表 | 第43-44页 |
2 社交交往焦虑量表 | 第44页 |
3 实验后施测 | 第44-45页 |
4 情景对话操作 | 第45-4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