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对“营改增”必要性的分析 | 第13-14页 |
1.2.2“营改增”的适用区域及细节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 本文的框架 | 第18-19页 |
2“营改增”理论概述 | 第19-35页 |
2.1“营改增”政策背景 | 第19-21页 |
2.1.1 回顾我国增值税、营业税的产生和变革 | 第19-20页 |
2.1.2 我国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的弊端 | 第20-21页 |
2.1.3“营改增”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21页 |
2.2“营改增”的作用 | 第21-25页 |
2.2.1 完善税收制度,减少重复征税 | 第21-22页 |
2.2.2 完善社会分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 第22-23页 |
2.2.3 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的优化,提高社会就业率 | 第23-25页 |
2.3“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 第25-31页 |
2.3.1“营改增”在对企业税负上的作用 | 第25-27页 |
2.3.2“营改增”影响着企业的经营 | 第27-28页 |
2.3.3“营改增”政策影响着企业财务 | 第28-31页 |
2.4“营改增”相关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2.4.1 税收经济原则 | 第31-32页 |
2.4.2 税收中性原则 | 第32页 |
2.4.3 最适课税理论 | 第32-33页 |
2.4.4 税收负担理论 | 第33页 |
2.4.5 最优流转税理论 | 第33-35页 |
3“营改增”对大秦铁路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析 | 第35-49页 |
3.1 关于大秦铁路的案例解析 | 第35-42页 |
3.1.1 关于大秦铁路公司历史背景 | 第35-36页 |
3.1.2“营改增”前后大秦铁路的税负变化 | 第36-42页 |
3.2“营改增”对大秦铁路涉税业务的不利影响分析 | 第42-49页 |
3.2.1 税收目录的变动会给会计核算带来困难 | 第42-44页 |
3.2.2 税率较高程度增加引起实际税负增加 | 第44页 |
3.2.3 应纳流转税税额上升使现金减少 | 第44-46页 |
3.2.4 流动负债占总资产比率不断增加 | 第46-48页 |
3.2.5 产生的不利影响总结 | 第48-49页 |
4“营改增”对大秦铁路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49-54页 |
4.1 企业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4.1.1 企业没有充足的进项税数额用来抵扣 | 第49页 |
4.1.2 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 第49-50页 |
4.1.3 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薄弱 | 第50-51页 |
4.2 政策方面的原因分析 | 第51-54页 |
4.2.1 交通运输行业的增值税税率设定过高 | 第51页 |
4.2.2 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 第51-52页 |
4.2.3 国家税务和地方税务之间互相独立,联接不顺 | 第52-54页 |
5 大秦铁路应对“营改增”中出现的不利影响的策略探讨 | 第54-62页 |
5.1 会计方面的应对策略探讨 | 第54-58页 |
5.1.1 理顺和规范涉税业务的核算方法 | 第54-55页 |
5.1.2 增强可抵减税的成本管控 | 第55页 |
5.1.3 增加有关发票使用监管的力度 | 第55-56页 |
5.1.4 做好纳税筹划,提高涉税管理水平 | 第56-58页 |
5.2 经营方面的应对策略探讨 | 第58-62页 |
5.2.1 调整经营策略,增强公司的经营能力 | 第58-60页 |
5.2.2 申请财政部门的帮助 | 第60页 |
5.2.3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利于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