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1 我国铜矿资源概述 | 第10-13页 |
1.1.1 黄铜矿的性质 | 第10页 |
1.1.2 铜的用途 | 第10-11页 |
1.1.3 我国铜矿资源现状和特点 | 第11-12页 |
1.1.4 铜矿物的主要种类及选矿方法 | 第12-13页 |
1.2 微细粒矿物回收现状及特点 | 第13-15页 |
1.2.1 微细粒矿物回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微细粒矿物回收特点 | 第14-15页 |
1.3 微细粒矿物浮选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絮凝浮选概述 | 第15-16页 |
1.3.2 油团聚分选 | 第16-17页 |
1.3.3 复合团聚分选 | 第17-18页 |
1.4 矿物表面性质与可浮性关系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4.1 矿物表面的化学组成与可浮性 | 第18-19页 |
1.4.2 矿物异向性表面与可浮性 | 第19页 |
1.4.3 矿物表面能的结构与可浮性 | 第19页 |
1.4.4 矿物表面电性与可浮性 | 第19-20页 |
1.4.5 矿物表面的不均匀性与可浮性 | 第20页 |
1.4.6 矿物表面的溶解度与可浮性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2.1 试验材料的制备与性质 | 第23-25页 |
2.2 试验药剂与设备 | 第25-27页 |
2.2.1 试验药剂 | 第25-26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26-2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第27-28页 |
2.3.2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扫描电镜 | 第28页 |
2.3.4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8-29页 |
2.3.5 吸附量测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不同粒级黄铜矿表面性质与可浮性关系研究 | 第30-42页 |
3.1 不同粒级黄铜矿浮选试验 | 第30-33页 |
3.1.1 不同pH值条件下的浮选试验 | 第30-32页 |
3.1.2 不同丁基黄药用量条件下的浮选试验 | 第32-33页 |
3.2 不同粒级黄铜矿表面性质差异分析研究 | 第33-35页 |
3.3 不同粒级黄铜矿表面药剂吸附量研究分析 | 第35-40页 |
3.3.1 丁基黄药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3.3.2 丁基黄药在不同粒级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研究 | 第37-38页 |
3.3.3 丁基黄药不同浓度条件下在不同粒级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研究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微细粒黄铜矿浮选试验研究 | 第42-50页 |
4.1 不同pH值与微细粒黄铜矿可浮性关系研究 | 第42-43页 |
4.2 不同捕收剂用量与微细粒黄铜矿可浮性关系研究 | 第43-45页 |
4.3 不同磨矿方式与微细粒黄铜矿可浮性关系研究 | 第45-47页 |
4.4 金属离子与微细粒黄铜矿可浮性关系的研究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微细粒黄铜矿表面性质与可浮性关系分析 | 第50-64页 |
5.1 微细粒黄铜矿表面不均匀性与可浮性关系分析 | 第50-53页 |
5.2 微细粒黄铜矿表面溶解性与可浮性关系分析 | 第53-57页 |
5.2.1 黄铜矿表面氧化产物对可浮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5.2.2 不同溶解时间与微细粒黄铜矿表面溶解的关系 | 第55-56页 |
5.2.3 不同pH值与微细粒黄铜矿表面溶解的关系 | 第56-57页 |
5.3 微细粒黄铜矿表面电性与可浮性关系分析 | 第57-58页 |
5.4 微细粒黄铜矿表面药剂吸附量与可浮性关系分析 | 第58-61页 |
5.4.1 不同pH值条件下丁基黄药在微细粒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研究 | 第59-60页 |
5.4.2 丁基黄药不同浓度条件下在微细粒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研究 | 第60-61页 |
5.5 微细粒黄铜矿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