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1.1 黑色素和酪氨酸酶 | 第12-20页 |
1.1.1 黑色素的生成 | 第12-14页 |
1.1.2 酪氨酸酶的理化性质及催化机制 | 第14-16页 |
1.1.3 调控酪氨酸酶活性的重要性 | 第16-20页 |
1.2 黄酮类化合物和黄柏苷 | 第20-24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第20-21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 第21-23页 |
1.2.3 黄柏苷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本论文研究背景、手段及意义 | 第24-28页 |
1.3.1 研究背景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手段 | 第25-27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PLF中成分及其类似物与酪氨酸酶的分子对接研究 | 第28-36页 |
引言 | 第28页 |
2.1 软件和程序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酪氨酸酶和黄柏苷、绿原酸、山奈酚、伞形花内酯、L-Dopa、酪氨酸、熊果苷分子结构的获取 | 第28页 |
2.2.2 酪氨酸酶与黄柏苷、绿原酸、山奈酚、伞形花内酯、L-Dopa、酪氨酸、熊果苷的分子对接研究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PLF对酪氨酸酶的酶学性质的影响 | 第36-46页 |
引言 | 第36页 |
3.1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4 溶液配制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黄酮提取物制备 | 第37页 |
3.2.2 底物浓度及酶量对反应进程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底物浓度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2.4 不同浓度PLF对酪氨酸酶底物的影响 | 第38页 |
3.2.5 不同浓度PLF对酪氨酸酶的影响 | 第38页 |
3.2.6 不同时间PLF对酪氨酸酶酶活的影响 | 第38页 |
3.2.7 不同pH条件下PLF对酪氨酸酶酶活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9-45页 |
3.3.1 底物浓度及酶量对反应进程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底物浓度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不同浓度PLF对酪氨酸酶底物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4 不同浓度PLF对酪氨酸酶的影响 | 第42页 |
3.3.5 PLF作用时间对酪氨酸酶酶活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6 不同pH条件下PLF对酪氨酸酶酶活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 第46-58页 |
引言 | 第46页 |
4.1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6-4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6-47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4.1.4 溶液配制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1 不同浓度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 第47-48页 |
4.2.2 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制 | 第48页 |
4.2.3 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动力学 | 第48页 |
4.2.4 PLF对酪氨酸酶内源荧光猝灭的影响研究 | 第48页 |
4.2.5 PLF抑制酪氨酸酶的时间进程 | 第48-49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9-57页 |
4.3.1 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 第49-50页 |
4.3.2 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制 | 第50-51页 |
4.3.3 PLF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动力学 | 第51-52页 |
4.3.4 PLF对酪氨酸酶内源荧光猝灭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5 PLF抑制酪氨酸酶的时间进程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黄柏苷对酪氨酸酶的酶学性质的影响 | 第58-68页 |
引言 | 第58页 |
5.1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8-5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58-59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5.1.4 溶液配制 | 第5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5.2.1 黄柏苷的制备 | 第59页 |
5.2.2 不同浓度黄柏苷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 | 第59-60页 |
5.2.3 黄柏苷对酪氨酸酶荧光猝灭作用 | 第60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0-67页 |
5.3.1 黄柏苷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 | 第60-61页 |
5.3.2 黄柏苷对酪氨酸酶荧光猝灭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第61-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黄柏苷软膏的制备及初步活性功能测试 | 第68-80页 |
引言 | 第68页 |
6.1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8-70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6.1.2 实验动物 | 第68页 |
6.1.3 主要仪器 | 第68-69页 |
6.1.4 主要试剂 | 第69-70页 |
6.1.5 溶液配制 | 第7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6.2.1 黄柏苷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70-71页 |
6.2.2 黄柏苷软膏的制备及稳定性测试 | 第71-72页 |
6.2.3 透皮实验 | 第72页 |
6.2.4 白癜风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72页 |
6.2.5 白癜风小鼠模型的给药 | 第72-73页 |
6.2.6 小鼠皮肤石蜡切片 | 第73页 |
6.2.7 观测指标 | 第7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6.3.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73-75页 |
6.3.2 黄柏苷软膏的制备 | 第75页 |
6.3.3 透皮实验确定黄柏苷软膏中的氮酮含量 | 第75-77页 |
6.3.4 黄柏苷软膏对白癜风模型小鼠的作用 | 第77-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