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主的认识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1.3.1 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研究 | 第14-16页 |
1.3.2 中国近现代民主观念研究 | 第16-17页 |
1.3.3 民主追求与中共创立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1.3.4 中共早期人物的民主思想研究 | 第18-24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 第24-28页 |
1.4.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界定 | 第24-25页 |
1.4.2 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25-26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1.4.4 研究的限制 | 第27-28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的择取 | 第28-37页 |
2.1 方法论困境与突破 | 第28-33页 |
2.1.1 中国近现代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困境 | 第28-30页 |
2.1.2 马克思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 第30-31页 |
2.1.3 作为研究方法的“参与型思想观念” | 第31-33页 |
2.2 具体研究方法的取用 | 第33-37页 |
2.2.1 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2.2.2 概念与现实交会的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2.2.3 其他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 | 第35-37页 |
第3章 近代中国民主建构之深层动因 | 第37-55页 |
3.1 近代中国变革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 第37-41页 |
3.1.1 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对意识形态的依赖 | 第38-40页 |
3.1.2 中国变革中的“社会结构的限制” | 第40-41页 |
3.2 儒家意识形态对现代民主意识的拒斥 | 第41-45页 |
3.2.1 以道德完善为核心的儒家政治理念 | 第41-43页 |
3.2.2 民本与民主的“一间之隔” | 第43-45页 |
3.3 近代中国民主乱局的形成 | 第45-52页 |
3.3.1 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 | 第45-48页 |
3.3.2 中国情境中的进化论 | 第48-50页 |
3.3.3 清末民初的民主想象 | 第50-52页 |
3.4 体用不适的中国近代民主政治 | 第52-55页 |
第4章 由民主追求到选择马克思主义 | 第55-80页 |
4.1 中国民主思想史上的新文化运动 | 第55-61页 |
4.1.1 时间线索上的新文化运动 | 第55-57页 |
4.1.2 对民主意义的再定位 | 第57-59页 |
4.1.3 民主追寻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第59-61页 |
4.2 初识唯物史观 | 第61-69页 |
4.2.1 建构意识形态心态 | 第62-64页 |
4.2.2 接受唯物史观的途径和形态 | 第64-69页 |
4.3 人民主权关怀下的民主思考 | 第69-78页 |
4.3.1 反传统主义与认知民主的基本态度 | 第69-72页 |
4.3.2 短暂的个人觉醒 | 第72-74页 |
4.3.3 民粹主义民主观念的流行 | 第74-78页 |
4.4 被搁置的自由主张 | 第78-80页 |
第5章 以马克思主义重构中国民主道路 | 第80-124页 |
5.1 思想论争与民主演进 | 第80-92页 |
5.1.1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争 | 第80-88页 |
5.1.2 跳脱启蒙话语的民主讨论 | 第88-92页 |
5.2 服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 | 第92-109页 |
5.2.1 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化 | 第92-99页 |
5.2.2 阶级斗争理论的脱颖而出 | 第99-107页 |
5.2.3 社会整合危机的解决之途 | 第107-109页 |
5.3 以马克思主义为新视角下民主思考 | 第109-121页 |
5.3.1 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 | 第110-112页 |
5.3.2 民主与社会主义一致性的辩证 | 第112-116页 |
5.3.3 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 | 第116-121页 |
5.4 革命实践中的民主思考 | 第121-124页 |
第6章 李大钊民主思想中的自由与平等 | 第124-140页 |
6.1 立宪政治基于自由 | 第124-128页 |
6.1.1 民彝与自由 | 第124-126页 |
6.1.2 现实思考中的自由信念 | 第126-128页 |
6.2 从自由到平等 | 第128-134页 |
6.2.1 从立宪到革命 | 第128-130页 |
6.2.2 平等与民粹主义倾向 | 第130-132页 |
6.2.3 群体意识的激化 | 第132-134页 |
6.3 平民主义蓝图的构建 | 第134-137页 |
6.4 价值多元视角下的自由与平等 | 第137-140页 |
第7章 陈独秀政治思想中的民主概念 | 第140-159页 |
7.1 人民概念中的民主关怀 | 第140-148页 |
7.1.1 作为国家客观组成的人民 | 第140-141页 |
7.1.2 个人觉醒与民主政治的运行 | 第141-146页 |
7.1.3 融于人民的个人概念 | 第146-148页 |
7.2 平民的民主实践 | 第148-152页 |
7.2.1 平民对抗政府 | 第148-150页 |
7.2.2 平民自治的民主样貌 | 第150-152页 |
7.3 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民主 | 第152-156页 |
7.3.1 由平民概念到阶级概念 | 第152-154页 |
7.3.2 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 | 第154-156页 |
7.4 关于民主的最后见解 | 第156-159页 |
第8章 毛泽东早期民主思想中的反抗精神 | 第159-175页 |
8.1 进化思想中的个人角色 | 第159-163页 |
8.1.1 无抵抗则无动力 | 第160-161页 |
8.1.2 精神之个人主义 | 第161-163页 |
8.2 平民反抗强权即为德谟克拉西 | 第163-168页 |
8.2.1 由强权得自由 | 第164-166页 |
8.2.2 民众的大联合 | 第166-168页 |
8.3 对湖南共和国的追求与反思 | 第168-171页 |
8.4“反抗”与中国民主发展的特殊关系 | 第171-175页 |
结论 | 第175-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8-189页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