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煤焦-NO反应过程中氮转化机理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8-3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8-21页
    1.2 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机理概述第21-22页
    1.3 混煤热解及煤焦燃烧特性研究现状第22-24页
    1.4 燃煤锅炉NO_x排放控制主要技术第24-28页
        1.4.1 主要炉内脱硝技术第24-25页
        1.4.2 主要烟气脱硝技术第25-26页
        1.4.3 主要在研技术第26-28页
    1.5 煤焦-NO反应机理研究现状第28-30页
    1.6 煤焦-NO反应试验研究现状第30-33页
    1.7 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1.8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4-38页
        1.8.1 研究目的第34-35页
        1.8.2 研究内容第35-38页
第2章 混煤煤焦中焦炭氮赋存形态研究第38-47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研究现状第38-39页
    2.3 混煤及对应煤焦制备第39-40页
        2.3.1 试验煤样来源及制备第39页
        2.3.2 混煤煤焦制备方法第39-40页
    2.4 混煤及对应煤焦结构表征第40-42页
        2.4.1 混煤结构形态第40-41页
        2.4.2 煤焦结构形态第41-42页
    2.5 混煤焦炭氮赋存形态表面化学试验研究第42-46页
        2.5.1 测试设备及方法第42-43页
        2.5.2 赋存形态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3-45页
        2.5.3 混煤与单煤中氮赋存形态的比对第45页
        2.5.4 混煤和煤焦中氮碳比分析第45-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NO_x主要前驱体生成途径量子化学研究第47-67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研究现状(NO_x前驱体主要形态)第47-49页
    3.3 煤焦边缘模型选择第49-52页
        3.3.1 吡啶型氮(N-6)存在形式第49-50页
        3.3.2 吡咯型氮(N-5)存在形式第50-52页
    3.4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第52-56页
        3.4.1 量子化学基本理论第52-53页
        3.4.2 过渡态理论第53-55页
        3.4.3 本节计算方法第55-56页
    3.5 含吡啶型(N-6)煤焦边缘模型释放HCN及NH_3途径第56-59页
        3.5.1 含吡啶Armchair型煤焦产生HCN反应过程第56-57页
        3.5.2 含吡啶Armchair型煤焦产生NH_3反应过程第57-59页
        3.5.3 释放HCN和NH_3难易程度对比结果第59页
    3.6 含吡咯型(N-5)煤焦边缘模型释放NH3途径第59-65页
        3.6.1 含2-吡啶酮的Zigzag型反应过程第59-60页
        3.6.2 含2-吡啶酮的Armchair型反应过程第60-62页
        3.6.3 NH_3的形成第62页
        3.6.4 两类边缘模型计算结果对比与讨论第62-65页
    3.7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混煤煤焦燃烧特性及焦炭氮转化规律研究第67-77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研究现状第67-68页
    4.3 试验样品及方法第68-69页
        4.3.1 混煤焦样第68页
        4.3.2 热重试验设备及方法第68页
        4.3.3 红外光谱分析仪第68-69页
    4.4 煤焦燃烧过程热重分析结果第69-71页
    4.5 煤焦燃烧过程焦炭氮转化FTIR分析第71-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煤焦边缘模型异相还原NO机理研究第77-86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研究现状第77-78页
    5.3 煤焦边缘模型选择第78-79页
    5.4 计算方法第79-80页
        5.4.1 Mayer键级理论简介第79-80页
        5.4.2 算法设置第80页
    5.5 Zigzag型煤焦边缘模型异相还原NO第80-82页
    5.6 Armchair型含氮煤焦边缘模型异相还原NO第82-84页
    5.7 两类边缘模型计算结果对比与讨论第84-85页
    5.8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掺杂金属化合物强化煤焦-NO试验与机理研究第86-112页
    6.1 引言第86页
    6.2 研究现状第86-87页
    6.3 金属化合物强化煤焦还原NO试验条件与方法第87-93页
        6.3.1 原煤的选择和煤焦的制备第87-88页
        6.3.2 金属化合物选择及掺杂方式第88-89页
        6.3.3 试验设备及主要流程第89-91页
        6.3.4 分析参数定义第91-92页
        6.3.5 析因试验设计第92-93页
    6.4 试验结果分析第93-103页
        6.4.1 析因数据分析第93-95页
        6.4.2 温度对NO还原率的影响第95-96页
        6.4.3 煤焦种类对NO还原率的影响第96-97页
        6.4.4 掺杂金属化合物对NO还原率的影响第97-99页
        6.4.5 CO对NO还原率的影响第99-103页
    6.5 煤焦还原NO机理解释第103-110页
        6.5.1 量子化学模拟方法第103-104页
        6.5.2 模型选择第104页
        6.5.3 反应机理(Char-NO、CaO-Char-NO、CaO/CO-Char-NO)第104-110页
    6.6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7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第112-116页
    7.1 总结第112-114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14-115页
    7.3 未来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5-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作者简介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研究
下一篇:淀粉疏水改性基团分布及其构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