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运营现状 | 第16-20页 |
1.3.1 纽约地铁 | 第16-17页 |
1.3.1.1 行车路径 | 第16页 |
1.3.1.2 车辆编组 | 第16-17页 |
1.3.1.3 运营时段 | 第17页 |
1.3.1.4 发车间隔 | 第17页 |
1.3.1.5 运输组织特点 | 第17页 |
1.3.2 巴黎地铁 | 第17-18页 |
1.3.3 东京地铁 | 第18页 |
1.3.4 北京地铁 | 第18页 |
1.3.4.1 车辆编组 | 第18页 |
1.3.4.2 运营时间及间隔 | 第18页 |
1.3.5 上海地铁 | 第18-19页 |
1.3.6 国内外运营组织特征比较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4.1.1 轨道交通客流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4.1.2 运输组织优化问题 | 第21-22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4.2.1 LPP问题 | 第23-25页 |
1.4.2.2 公共交通服务网络设计 | 第25-28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城市轨道网络客流传播与分配研究 | 第30-45页 |
2.1 网络客流传播与分配问题描述 | 第30页 |
2.2 客流分类与性质分析 | 第30-33页 |
2.2.1 客流指标分析 | 第31-32页 |
2.2.1.1 区间断面客流与站间OD客流 | 第31页 |
2.2.1.2 区间断面客流与车站上下车人数 | 第31页 |
2.2.1.3 OD客流量与旅客换乘 | 第31-32页 |
2.2.2 客流弹性分析 | 第32-33页 |
2.2.2.1 客流的时间弹性 | 第32页 |
2.2.2.2 客流舒适度弹性 | 第32-33页 |
2.3 网络客流传播过程分析 | 第33-37页 |
2.3.1 网络客流传播与分配 | 第33-34页 |
2.3.2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问题 | 第34-37页 |
2.3.2.1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特性 | 第35-36页 |
2.3.2.2 可感知路径阻抗 | 第36-37页 |
2.4 客流传播下的列车服务网络构建 | 第37-43页 |
2.4.1 客流传播与列车服务网络关系分析 | 第37-38页 |
2.4.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服务网络体系框架 | 第38-43页 |
2.4.2.1 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旅客运输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2.4.2.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服务网络设计原则 | 第41页 |
2.4.2.3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服务网络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2.4.2.4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服务网络研究内容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大客流传播波动研究 | 第45-61页 |
3.1 大客流传播波动问题描述 | 第45-46页 |
3.2 高峰客流传播特征分析 | 第46-49页 |
3.2.1 高峰传播下出行行为分析 | 第46-47页 |
3.2.1.1 高峰传播下出行行为特征 | 第46-47页 |
3.2.1.2 高峰传播下出行行为分类 | 第47页 |
3.2.2 高峰传播下出行过程分析 | 第47-49页 |
3.2.2.1 路径选择的范围 | 第47-48页 |
3.2.2.2 路径阻抗分析 | 第48-49页 |
3.3 网络高峰客流传播案例 | 第49-55页 |
3.3.1 网络客流传播过程建模 | 第49-50页 |
3.3.2 部分路段拥挤中断案例 | 第50-53页 |
3.3.2.1 案例概述 | 第50-52页 |
3.3.2.2 传播过程仿真 | 第52-53页 |
3.3.3 全线拥挤中断案例 | 第53-54页 |
3.3.3.1 传播规则概述 | 第53页 |
3.3.3.2 传播过程仿真 | 第53-54页 |
3.3.4 案例分析小结 | 第54-55页 |
3.4 高峰客流波动分析 | 第55-59页 |
3.4.1 高峰客流波动特性分析 | 第55-58页 |
3.4.1.1 静态客流波 | 第55-56页 |
3.4.1.2 动态客流波 | 第56-57页 |
3.4.1.3 高峰客流波 | 第57-58页 |
3.4.2 高峰客流波传播的范围 | 第58-59页 |
3.4.3 高峰客流波动的持续时间 | 第59页 |
3.4.4 高峰客流的运输组织疏解措施 | 第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网络定线研究 | 第61-74页 |
4.1 定线问题描述 | 第61-67页 |
4.1.1 网络化列车交路特征 | 第61-62页 |
4.1.2 网络化交路开行条件 | 第62页 |
4.1.3 网络化交路列车车底运用 | 第62-67页 |
4.2 定线模型构建 | 第67-69页 |
4.2.1 参数说明 | 第67-68页 |
4.2.2 目标函数 | 第68-69页 |
4.2.3 约束条件 | 第69页 |
4.3 定线模型求解 | 第69-71页 |
4.3.1 决策变量处理 | 第69-70页 |
4.3.2 统一目标函数 | 第70页 |
4.3.3 约束条件简化 | 第70-71页 |
4.4 案例分析 | 第71-73页 |
4.4.1 案例一 | 第71-72页 |
4.4.2 案例二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网络定能研究 | 第74-87页 |
5.1 网络定能问题描述 | 第74-77页 |
5.1.1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编组问题 | 第74-75页 |
5.1.1.1 列车车型 | 第74页 |
5.1.1.2 列车编组型式 | 第74-75页 |
5.1.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频率 | 第75-77页 |
5.1.2.1 开行频率类型 | 第75-76页 |
5.1.2.2 影响因素 | 第76-77页 |
5.2 定能双层规划模型 | 第77-79页 |
5.2.1 基于感知阻抗的网络客流分配模型 | 第77-78页 |
5.2.1.1 感知阻抗函数 | 第77-78页 |
5.2.1.2 网络客流分配 | 第78页 |
5.2.2 网络定能模型构建 | 第78-79页 |
5.2.2.1 参数说明 | 第78页 |
5.2.2.2 目标函数 | 第78-79页 |
5.2.2.3 约束条件 | 第79页 |
5.3 定能模型求解 | 第79-83页 |
5.3.1 模型解析 | 第79-80页 |
5.3.2 算法流程 | 第80页 |
5.3.3 遗传操作 | 第80-83页 |
5.4 案例分析 | 第83-86页 |
5.4.1 案例一 | 第83-85页 |
5.4.2 案例二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网络定站研究 | 第87-103页 |
6.1 定站问题描述 | 第87-94页 |
6.1.1 列车停站方案制定原则 | 第87-88页 |
6.1.2 列车停站方案影响因素 | 第88-89页 |
6.1.3 列车停站方案效益分析 | 第89-94页 |
6.1.3.1 列车特殊停站方案类型 | 第89-92页 |
6.1.3.2 组合停站方案效益分析 | 第92-94页 |
6.2 定站双层规划模型 | 第94-97页 |
6.2.1 上层停站方案模型 | 第95-96页 |
6.2.1.1 参数说明 | 第95页 |
6.2.1.2 目标函数 | 第95-96页 |
6.2.1.3 约束条件 | 第96页 |
6.2.2 下层乘客路径选择模型 | 第96-97页 |
6.2.2.1 参数说明 | 第96页 |
6.2.2.2 目标函数 | 第96-97页 |
6.2.2.3 约束条件 | 第97页 |
6.3 定站模型求解 | 第97-98页 |
6.4 案例分析 | 第98-101页 |
6.4.1 算例实验 | 第98-101页 |
6.4.2 实例分析 | 第10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3-108页 |
7.1 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103-10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6-107页 |
7.3 结语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