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航天仪表、航天器设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论文--制导与控制论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论文--姿态控制系统论文

双CCD星敏感器标定方法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星敏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2-18页
        1.2.1 星敏感器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星敏感器标定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多视场星敏感器研究第16-17页
        1.2.4 星敏感器发展趋势第17-18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第18-19页
第二章 星敏感器基础理论第19-32页
    2.1 坐标系相关理论第19-21页
        2.1.1 坐标系定义第19-20页
        2.1.2 姿态转换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第20-21页
    2.2 星敏感器介绍第21-24页
        2.2.1 星敏感器原理及结构第21-22页
        2.2.2 星敏感器测量模型第22-23页
        2.2.3 星敏感器主要技术参数第23-24页
    2.3 星敏感器标定方法的比较第24-31页
        2.3.1 标定参数第24-27页
        2.3.2 参数标定方法第27-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星敏感器光学畸变模型比较第32-48页
    3.1 畸变类型及模型介绍第32-34页
        3.1.1 径向畸变第32-33页
        3.1.2 切向畸变第33-34页
        3.1.3 薄棱镜畸变第34页
        3.1.4 畸变模型介绍第34页
    3.2 畸变校正及评价第34-36页
        3.2.1 图像畸变的校正第35页
        3.2.2 评价准则第35-36页
    3.3 数据仿真第36-42页
        3.3.1 无噪声第36-38页
        3.3.2 有噪声第38-42页
    3.4 实际数据验证第42-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星敏感器双视场安装矩阵标定第48-61页
    4.1 多视场星敏感器介绍第48-49页
    4.2 双视场安装矩阵标定第49-60页
        4.2.1 星敏感器姿态测量算法第49-50页
        4.2.2 双视场安装矩阵标定方法第50-53页
        4.2.3 安装矩阵标定方法的比较第53-60页
    4.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5.1 论文工作总结第61页
    5.2 下一步研究内容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柔索传动轻量化光电吊舱研制
下一篇:GEO卫星高压太阳电池阵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