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我国逮捕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序言第10-14页
 一、对两个案例的分析第10-12页
 二、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一、逮捕制度概论第14-25页
 (一) 逮捕的概念和涵义第14-16页
  1.逮捕概念的不同表述第14-15页
  2.逮捕的基本内涵第15-16页
 (二) 逮捕的性质第16-17页
  1.逮捕的国家性第17页
  2.逮捕的强制性第17页
  3.逮捕的司法性第17页
  4.逮捕的临时性第17页
 (三) 逮捕的目的和功能第17-19页
  1.逮捕的目的第17-18页
  2.逮捕的功能第18-19页
 (四) 逮捕的原则第19-23页
  1.合法性原则第19页
  2.公正原则第19-20页
  3.比例原则第20-21页
  4.谦抑原则第21-22页
  5.即时原则第22页
  6.权利保障原则第22-23页
 (五) 逮捕涉及的关联支点第23-25页
  1.权力第23页
  2.强制与权利第23页
  3.人身自由第23页
  4.正当程序第23-24页
  5.羁押第24-25页
二、国外相关制度比较考察第25-39页
 (一) 国外法治国家对逮捕和羁押的规定第25-32页
  1.英国第25-26页
  2.美国第26-29页
  3.法国第29-30页
  4.德国第30-31页
  5.日本第31-32页
 (二) 国外法治国家逮捕和羁押的特征第32-37页
  1.逮捕和未决羁押的分离第33-34页
  2.逮捕和未决羁押的审查程序第34-36页
  3.逮捕和未决羁押的场所及期限第36页
  4.逮捕和未决羁押不当的救济途径第36-37页
 (三) 国际公约中有关逮捕与未决羁押的规范第37-39页
  1.有关逮捕与未决羁押的国家法规范第37页
  2.联合国有关逮捕与未决羁押的国际准则第37-39页
三、我国逮捕制度现状考察第39-51页
 (一) 我国现行逮捕制度的法律规制第39-40页
  1.宪法第39页
  2.法律第39页
  3.有关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第39-40页
 (二) 我国逮捕权的配置第40页
 (三) 逮捕的条件和证明标准第40-42页
  1.逮捕的实质要件第41页
  2.逮捕的形式要件第41-42页
  3.逮捕的证明标准第42页
 (四) 我国逮捕的审查程序第42-44页
 (五) 附条件逮捕制度述评第44-45页
 (六) 我国逮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情况第45-46页
 (七) 我国逮捕制度与国外逮捕羁押制度的差异第46页
 (八) 我国逮捕制度存在的缺陷第46-49页
  1.逮捕批准或决定机关的非中立化第47页
  2.逮捕羁押的恣意化第47-48页
  3.逮捕功能异化、逮捕羁押惩罚化第48页
  4.比例性原则的违反第48-49页
  5.救济程序的虚无化第49页
 (九)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与逮捕制度的改革第49-51页
四、完善我国逮捕制度的基本构想第51-60页
 (一) 完善我国逮捕制度的理论依据第51-54页
  1.宪法权利理论第51-53页
  2.程序正义理论第53-54页
 (二) 完善我国逮捕制度的基本思路第54-60页
  1.我国逮捕制度应实行捕押分离第54-55页
  2.我国逮捕羁押制度应遵循审查程序中立第55-56页
  3.我国逮捕羁押制度应确立必要性原则和比例原则第56-57页
  4.我国逮捕羁押制度场所的改革第57-58页
  5.我国应有效采用非羁押性措施第58-59页
  6.我国逮捕羁押制度救济程序的完善第59-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法官回避制度研究
下一篇: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