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4-2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4-19页 |
二、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6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第一章“爱命运”——史铁生的命运观 | 第28-49页 |
一、生命的悲剧意识 | 第28-30页 |
二、绝望的意义 | 第30-40页 |
(一)极端境遇与坦诚的书写 | 第31-35页 |
(二)接受命运:原罪与宿命 | 第35-40页 |
三、“爱命运” | 第40-49页 |
(一)约伯的启示 | 第40-46页 |
(二)两点反思 | 第46-49页 |
第二章 意义与永恒——史铁生的死亡哲学 | 第49-67页 |
一、死亡不是虚无,“我”不死 | 第49-52页 |
二、“无我”:“我”在万物,万物在“我” | 第52-54页 |
三、永恒的渴望:“小我”融入“大我” | 第54-58页 |
四、意义与永恒 | 第58-61页 |
五、灵魂不死的道德性确证及实证思路 | 第61-63页 |
六、由死观生:永恒即是当下 | 第63-67页 |
第三章 孤独与爱的救赎——史铁生的爱情观 | 第67-96页 |
一、孤独意识的二重性 | 第67-71页 |
二、孤独与爱情 | 第71-80页 |
(一)人性密码:残疾与爱情 | 第71-75页 |
(二)宿命的孤独 | 第75-78页 |
(三)爱情的救赎 | 第78-80页 |
三、爱情悖论:爱与性的哲思演绎 | 第80-96页 |
(一)爱情是属灵的 | 第81-84页 |
(二)爱情可否n对n? | 第84-96页 |
1、《爱情问题》:孤独与爱情的悖论 | 第84-87页 |
2、《务虚笔记》:L的爱情 | 第87-89页 |
3、《我的丁一之旅》:理想的双刃剑 | 第89-91页 |
4、爱情是一种信仰或一项决断 | 第91-96页 |
第四章“上帝”与政治——史铁生的人道主义思想 | 第96-117页 |
一、“叛徒”的难题 | 第98-103页 |
二、“我们”的位置 | 第103-108页 |
三、真正的人道主义 | 第108-117页 |
第五章“看不见而信”——史铁生的上帝观(一) | 第117-138页 |
一、两种上帝:创世主与救世主 | 第118-121页 |
二、“看不见而信” | 第121-127页 |
三、上帝信仰的合理性 | 第127-138页 |
(一)宇宙的不确切性 | 第130-133页 |
(二)“精神-经验”的证明 | 第133-136页 |
(三)“深渊”境遇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人与神有着无限的距离”——史铁生的上帝观(二) | 第138-161页 |
一、人神距离说 | 第139-148页 |
(一)三点认识 | 第139-143页 |
(二)自由的辩证法 | 第143-148页 |
二、病根是极权文化还是奴性意识? | 第148-152页 |
三、宗教精神的信仰者 | 第152-161页 |
(一)非无神论者 | 第152-156页 |
(二)宗教精神 | 第156-161页 |
第七章 补编 史铁生的佛教观 | 第161-175页 |
一、佛教的“更为究竟” | 第162-163页 |
二、佛教的“灭欲” | 第163-166页 |
三、佛教信仰的功利性 | 第166-167页 |
四、史铁生佛教思想之总结 | 第167-170页 |
五、基于大乘佛教思想的回应 | 第170-175页 |
结语“未完成式”——思想的文学性书写 | 第175-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6页 |
附录 | 第196-199页 |
后记 | 第199-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