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发现的问题 | 第13-14页 |
1.2.2 工作的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 第16-17页 |
2 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监管政策分析 | 第17-2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1 关于商业银行小微业务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1.2 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 第18页 |
2.1.3 关于现代经济社会的银行信用风险 | 第18-19页 |
2.2 监管政策分析 | 第19-20页 |
2.2.1 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 第19页 |
2.2.2 关于创新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的通知 | 第19页 |
2.2.3 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 | 第19-20页 |
3 创新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模式 | 第20-30页 |
3.1 积极借鉴国内外资银行的做法 | 第20-21页 |
3.1.1 借款人资质和信用状况是风险考量的核心标准 | 第20-21页 |
3.1.2 仅限于流动资金贷款且有效期一般为1年 | 第21页 |
3.1.3 循环期内贷款是否需要还本各行做法不一 | 第21页 |
3.1.4 不同银行对借款人定期偿还本金有不同要求 | 第21页 |
3.1.5 担保方式视借款人资质情况而定 | 第21页 |
3.2 事先设置好创新准入门槛 | 第21-23页 |
3.2.1 实施名单制管理严把准入关 | 第21-22页 |
3.2.2 手工调整模块严把系统关 | 第22页 |
3.2.3 锁定贷款用途严把真实关 | 第22-23页 |
3.2.4 限定要素流程严把风险关 | 第23页 |
3.2.5 避免债权落空严把法律关 | 第23页 |
3.3“浙江版”创新的案例与模式 | 第23-30页 |
3.3.1 绍兴案例 | 第24-25页 |
3.3.2 温州案例 | 第25-26页 |
3.3.3 泰隆案例 | 第26-27页 |
3.3.4 农金案例 | 第27-29页 |
3.3.5 创新的六大模式。 | 第29-30页 |
4 创新的积极作用及成效评估 | 第30-35页 |
4.1 积极作用 | 第30-31页 |
4.1.1 校正了贷款期限错配,降低了企业资金链风险 | 第30页 |
4.1.2 降低了企业在周转过程产生的额外融资成本 | 第30-31页 |
4.1.3 隔离了民间融资,有效防范外部风险传至银行业 | 第31页 |
4.1.4 提高了银行信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 第31页 |
4.2 成效评估 | 第31-35页 |
4.2.1 机构类别差异较大 | 第32页 |
4.2.2 地市区间特征明显 | 第32-33页 |
4.2.3 小微企业周转服务有所加强 | 第33-34页 |
4.2.4 部分机构周转服务效率较低 | 第34页 |
4.2.5 个别客户经理办理时限过长 | 第34-35页 |
5 创新面临的困难约束与政策建议 | 第35-41页 |
5.1 现有监管规制相对滞后性的约束 | 第35-36页 |
5.1.1 受中国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约束 | 第35页 |
5.1.2 受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的约束 | 第35页 |
5.1.3 对借贷双方已生效合同的修改存在法律风险 | 第35-36页 |
5.1.4 对创新产品的抵押登记是否有效存在争议 | 第36页 |
5.2 受小微企业的风险不确定性约束 | 第36-37页 |
5.2.1 可能导致部分小微企业长期占用银行信贷资金 | 第36页 |
5.2.2 可能削弱小微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 第36-37页 |
5.2.3 可能增加信贷资金退出部分行业的难度 | 第37页 |
5.3 进一步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37-41页 |
5.3.1 修订完善相关监管政策并加强监管协调 | 第37-38页 |
5.3.2 推进银行完善系统的创新配套工作机制 | 第38-40页 |
5.3.3 大力优化信用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合力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