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以贵州遵义播雅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6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6.1 国内动态 | 第12页 |
1.6.2 国外动态 | 第12-14页 |
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4页 |
2.1 湿地概述 | 第14-15页 |
2.1.1 湿地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湿地的分类 | 第14-15页 |
2.2 城市湿地概述 | 第15-17页 |
2.2.1 城市湿地的定义 | 第15页 |
2.2.2 城市湿地的分类 | 第15页 |
2.2.3 城市湿地的功能 | 第15-16页 |
2.2.4 城市湿地面临的问题 | 第16-17页 |
2.3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 第17-18页 |
2.3.1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 第17页 |
2.3.2 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3 城市湿地公园的分类 | 第18页 |
2.4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概述 | 第18-20页 |
2.4.1 湿地植物 | 第18-20页 |
2.4.1.1 湿地植物的定义及多样性 | 第18-19页 |
2.4.1.2 湿地植物的分类 | 第19-20页 |
2.4.2 城市湿地植物景观 | 第20页 |
2.5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5.1 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2.5.2 园林美学理论 | 第22-23页 |
2.5.3 游憩学理论 | 第23-24页 |
3 国内外案例研究及问题分析 | 第24-28页 |
3.1 明湖国家湿地公园 | 第24-25页 |
3.2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 第25-26页 |
3.3 伦敦湿地中心 | 第26-27页 |
3.4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存在的不足 | 第27-28页 |
4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造景研究 | 第28-43页 |
4.1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主要构成 | 第28-31页 |
4.1.1 水生植物景观 | 第28-29页 |
4.1.2 岸线湿地植物景观 | 第29-30页 |
4.1.3 陆生植物景观 | 第30页 |
4.1.4 地被植物景观 | 第30-31页 |
4.1.5 花境景观 | 第31页 |
4.2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造景原则 | 第31-33页 |
4.2.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1-32页 |
4.2.2 生态优先原则 | 第32页 |
4.2.3 生物多样性原则 | 第32页 |
4.2.4 整体性原则 | 第32页 |
4.2.5 地域文化性原则 | 第32-33页 |
4.3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 | 第33-43页 |
4.3.1 植物种类选择 | 第33-34页 |
4.3.1.1 本地植物优先 | 第33页 |
4.3.1.2 净化能力强优先 | 第33页 |
4.3.1.3 较高观赏价值优先 | 第33-34页 |
4.3.2 植物配置模式 | 第34-35页 |
4.3.2.1 陆生类湿地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 第34页 |
4.3.2.2 湿生类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 第34-35页 |
4.3.2.3 水生类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 第35页 |
4.3.3 不同区域的湿地植物景观营造 | 第35-38页 |
4.3.3.1 水面植物景观营造 | 第35-36页 |
4.3.3.2 岸线植物景观营造 | 第36-37页 |
4.3.3.3 堤岸、岛屿的植物景观营造 | 第37页 |
4.3.3.4 陆生植物景观营造 | 第37页 |
4.3.3.5 地被植物景观营造 | 第37-38页 |
4.3.3.6 花境植物景观营造 | 第38页 |
4.3.4 植物景观营造手法 | 第38-43页 |
4.3.4.1 空间营造 | 第38-40页 |
4.3.4.2 色彩设计 | 第40-41页 |
4.3.4.3 季相营造 | 第41页 |
4.3.4.4 意境营造 | 第41-43页 |
5 贵州遵义播雅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 | 第43-72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3-44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43页 |
5.1.2 区域基本概况 | 第43-44页 |
5.2 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 第44-48页 |
5.2.1 场地现状 | 第44-45页 |
5.2.2 植被现状 | 第45-48页 |
5.3 项目总体布局 | 第48-50页 |
5.4 植物营造目标 | 第50页 |
5.5 植物造景原则 | 第50-51页 |
5.6 植物景观营造 | 第51-72页 |
5.6.1 分区植物景观营造 | 第51-63页 |
5.6.1.1 休闲湿地区 | 第52-57页 |
5.6.1.2 人工湿地区 | 第57-61页 |
5.6.1.3 农耕湿地体验区 | 第61-63页 |
5.6.1.4 山体植被保育区 | 第63页 |
5.6.2 植物景观季相营造 | 第63-65页 |
5.6.3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与艺术的结合 | 第65-67页 |
5.6.4 植物景观意境营造 | 第67-68页 |
5.6.5 生境保护设计 | 第68-72页 |
5.6.5.1 植物生境 | 第68-69页 |
5.6.5.2 动物生境 | 第69-72页 |
6 结语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83页 |
图表索引 | 第83-86页 |
个人简介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