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摘要第2-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绪论第20-3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0-26页
        1.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第20-23页
        1.1.2 研究意义第23-26页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6-29页
        1.2.1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2.2 研究思路第27-29页
        1.2.3 研究框架第29页
    1.3 论文的创新点第29-32页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第32-56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32-39页
        2.1.1 东北振兴与辽中南城市群第32-33页
        2.1.2 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升级第33-35页
        2.1.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分析指标体系及组成指标第35-37页
        2.1.4 供需结构失衡与产能过剩第37-38页
        2.1.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38页
        2.1.6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38-39页
    2.2 相关基础理论第39-45页
        2.2.1 发展经济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第39-40页
        2.2.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第40-41页
        2.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第41-42页
        2.2.4 产业创新理论第42-43页
        2.2.5 投入产出理论第43-44页
        2.2.6 区域经济辐射理论第44-45页
    2.3 文献综述第45-56页
        2.3.1 城市群发展研究第45-47页
        2.3.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第47-53页
        2.3.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研究第53-56页
3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与演化分析第56-83页
    3.1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及经济发展概况第56-58页
        3.1.1 辽中南城市群区位条件与资源概况第56-57页
        3.1.2 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优势与作用地位第57-58页
    3.2 区域工业发展阶段划分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演变轨迹第58-64页
        3.2.1 辽中南工业区形成的初期基础阶段第58-59页
        3.2.2 辽中南城市群工业化时期的重工业经济成长与衰落阶段第59-63页
        3.2.3 辽中南城市群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第63-64页
    3.3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影响因素与特征分析第64-81页
        3.3.1 历史因素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第65页
        3.3.2 所有制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第65-69页
        3.3.3 国家产业布局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第69-71页
        3.3.4 市场联系结构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第71-73页
        3.3.5 消费结构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第73-77页
        3.3.6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第77-79页
        3.3.7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分析第79-80页
        3.3.8 区域产业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分析第80-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4 区域产业结构状态及优化升级趋势分析第83-121页
    4.1 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第83-89页
        4.1.1 辽中南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状态第83-85页
        4.1.2 辽中南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的效率第85-89页
    4.2 区位优势产业及其流动结构分析第89-101页
        4.2.1 区位优势产业分析第89-94页
        4.2.2 区位优势产业在城市群内的流动结构动态分析第94-101页
    4.3 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分析第101-102页
    4.4 区域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第102-118页
        4.4.1 投入产出法主要应用指标第103-104页
        4.4.2 区域产业投入产出法分析第104-114页
        4.4.3 区位优势产业的关联效应综合分析第114-116页
        4.4.4 产业结构的问题与制约分析第116-117页
        4.4.5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趋势第117-118页
    4.5 本章小结第118-121页
5 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升级分析第121-141页
    5.1 区域产业结构多目标规划模型第122-130页
        5.1.1 模型的理论基础及产业低碳发展目标第122-124页
        5.1.2 多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型第124页
        5.1.3 模型约束条件设定及相关依据第124-127页
        5.1.4 数据处理和指标选择第127-130页
    5.2 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第130-134页
    5.3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第134-139页
    5.4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6 基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第141-171页
    6.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产业分工合作关联分析第141-144页
        6.1.1 产业分工合作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性第141-143页
        6.1.2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必要性第143-144页
    6.2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基础分析第144-155页
        6.2.1 工业产业集聚与分工现状分析第144-154页
        6.2.2 辽中南城市群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第154-155页
    6.3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对策第155-158页
        6.3.1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第155-156页
        6.3.2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第156-158页
    6.4 经济一体化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第158-167页
        6.4.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遇第158-160页
        6.4.2 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跨国地域合作第160-162页
        6.4.3 融入“一带一路”东北振兴产业域际合作的空间战略构想第162-167页
    6.5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调整策略第167-169页
        6.5.1 强化沈阳大连核心城市集聚力发展极的极化作用策略第167-168页
        6.5.2 加强新型一体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调整与协调策略第168页
        6.5.3 加强区域共同市场建设策略第168-169页
        6.5.4 统筹空间规划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策略第169页
        6.5.5 强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策略第169页
    6.6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7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171-195页
    7.1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分析第171-175页
        7.1.1 区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第171-173页
        7.1.2 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失衡问题第173-174页
        7.1.3 要素投入结构失衡问题第174-175页
        7.1.4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问题第175页
    7.2 供给侧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及改革总体思路第175-178页
        7.2.1 增量改革与存量调整第176-177页
        7.2.2 资源优化配置第177页
        7.2.3 产业结构优化第177页
        7.2.4 流通结构优化第177-178页
        7.2.5 排放结构优化第178页
    7.3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发展对策第178-185页
        7.3.1 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第179-181页
        7.3.2 产业组织调整对策第181-182页
        7.3.3 产业技术调整对策第182-183页
        7.3.4 产业贸易调整对策第183-185页
    7.4 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要素供给侧改革对策第185-188页
        7.4.1 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对策第185-187页
        7.4.2 土地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对策第187-188页
        7.4.3 引领创新用人机制调整的供给侧改革对策第188页
    7.5 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供给保障第188-194页
        7.5.1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第189-190页
        7.5.2 落实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机制保障第190-191页
        7.5.3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调整的体制机制保障第191-192页
        7.5.4 激励体制机制保障第192页
        7.5.5 区域市场网络促进的供给侧改革保障第192-194页
        7.5.6 国家经济供给和地方经济供给的一体化保障第194页
    7.6 本章小结第194-195页
8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95-200页
    8.1 研究结论第195-198页
    8.2 后续研究及展望第198-200页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200-201页
附录第201-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2页
后记第212-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船山“道”学体系研究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长7黑色岩系成因及生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