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长7黑色岩系成因及生烃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6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页
    1.2 黑色岩系成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8页
        1.2.1 陆源碎屑沉积成因第12-13页
        1.2.2 火山碎屑沉积成因第13-14页
        1.2.3 热水-喷积沉积成因第14-18页
        1.2.4 多成因的黑色岩系第18页
    1.3 鄂尔多斯盆地长7黑色岩系研究现状第18-22页
        1.3.1 陆源碎屑沉积成因第18-20页
        1.3.2 火山碎屑沉积成因第20页
        1.3.3 热水沉积成因研究第20-22页
    1.4 鄂尔多斯盆地长7黑色岩系的生烃研究第22-23页
        1.4.1 凝灰质与生烃关系第22-23页
        1.4.2 热水沉积作用与生烃关系第23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第23-24页
        1.5.1 黑色岩系岩性识别技术攻关第24页
        1.5.2 黑色岩系的陆源碎屑岩研究第24页
        1.5.3 黑色岩系的火山碎屑岩研究第24页
        1.5.4 黑色岩系的喷积岩研究第24页
        1.5.5 黑色岩系岩性的分布特征第24页
        1.5.6 黑色岩系的生烃研究第24页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4-25页
    1.7 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 长7黑色岩系的陆源碎屑岩研究第26-50页
    2.1 延长组沉积特征第26-29页
        2.1.1 延长组地层划分第26-29页
        2.1.2 延长组沉积演化第29页
    2.2 陆源碎屑岩岩性识别关键技术第29-35页
        2.2.1 黑色含油粉砂级-细砂级凝灰岩、正常砂岩识别技术第31-32页
        2.2.2 黑色含油尘(灰级)凝灰岩与泥岩识别技术第32-35页
    2.3 陆源碎屑岩岩性识别及类型第35-40页
        2.3.1 粉细砂岩第36页
        2.3.2 粉砂岩第36页
        2.3.3 粉砂质泥岩第36-40页
    2.4 延长组长7_3黑色岩系沉积相特征第40-50页
        2.4.1 长7_3沉积相类型划分第40-41页
        2.4.2 长7_3沉积相类型特征第41-50页
第三章 长7黑色岩系的火山碎屑岩研究第50-88页
    3.1 凝灰岩的识别标志第50-76页
        3.1.1 物理性质第50-52页
        3.1.2 岩石矿物组成特征第52页
        3.1.3 成岩作用特征第52-63页
        3.1.4 结构和构造特征第63-66页
        3.1.5 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第66-76页
    3.2 凝灰质岩的类型划分第76-77页
    3.3 凝灰质岩的特征第77-88页
        3.3.1 凝灰岩第77-82页
        3.3.2 沉凝灰岩第82-85页
        3.3.3 凝灰质沉积岩第85-88页
第四章 长7黑色岩系的喷积岩研究第88-129页
    4.1 喷爆岩第88-94页
        4.1.1 碳酸质喷爆岩第88-91页
        4.1.2 长英质喷爆岩第91-94页
    4.2 喷溢岩第94-108页
        4.2.1 碳酸质喷溢岩第94-106页
        4.2.2 长英质喷溢岩第106-108页
    4.3 喷流岩第108-123页
        4.3.1 “白烟型”喷流岩第108-119页
        4.3.2 “黑烟型”喷流岩第119-123页
    4.4 与热液活动相关的嗜热生物岩第123-129页
        4.4.1 与“白烟型”白云岩喷流岩共生的白云岩化球形生物岩第123-126页
        4.4.2 与“白烟型”白云岩喷流岩共生的胶磷矿质生物岩第126-127页
        4.4.3 与“黑烟型”黄铁矿喷流岩共生的胶磷矿质生物岩第127-129页
第五章 长7黑色岩系的岩性分布特征第129-158页
    5.1 岩性的测井识别第129-149页
        5.1.1 常规岩性测井识别第129-131页
        5.1.2 高伽马砂岩识别及成因分析第131-149页
    5.2 岩性的分布特征第149-158页
第六章 长7黑色岩系的生烃研究第158-175页
    6.1 黑色岩系生烃母质识别技术及类型第158-163页
        6.1.1 生烃母质识别技术第158页
        6.1.2 生烃母质类型第158-163页
    6.2 生烃母质的分布第163-173页
        6.2.1 与陆源碎屑岩的关系第163页
        6.2.2 与凝灰质岩的关系第163-167页
        6.2.3 与喷积岩的关系第167-173页
    6.3 成藏期次的确定第173-174页
    6.4 黑色岩系生烃模式第174-175页
        6.4.1 早期成藏第174页
        6.4.2 晚期正常埋藏成藏第174-175页
结论和存在问题第175-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9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1-193页
致谢第193-194页
作者简介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下一篇:E3泛素连接酶FBXW7促进TMPD药物诱导的SLE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