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7页 |
1.1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综述 | 第14-24页 |
1.2 研究创新点以及研究内容 | 第24-31页 |
1.2.1 以“道”的概念为支点对船山哲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新诠释 | 第24-26页 |
1.2.2 研究了船山心性修养论的“道——性——心”三层结构及其与天道本体论的内在逻辑关联 | 第26-28页 |
1.2.3 阐明了船山“道”学体系“内圣外王相通”与“道兼体用”的鲜明特色 | 第28-3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31-37页 |
1.3.1 对于船山哲学研究本身的意义 | 第31-33页 |
1.3.2 对于儒学命运发展的意义 | 第33-34页 |
1.3.3 对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意义 | 第34-37页 |
第2章 船山的天道本体论 | 第37-68页 |
2.1 “道(太极)成万物而起万事”的天道论 | 第37-49页 |
2.1.1 “道”即所谓“太极” | 第38-41页 |
2.1.2 两间皆是阴阳,两间皆道 | 第41-44页 |
2.1.3 动者道之枢 | 第44-46页 |
2.1.4 道因时而万殊 | 第46-49页 |
2.2 “理气相函”的理气论 | 第49-56页 |
2.2.1 主持调剂者即理也 | 第49-50页 |
2.2.2 理即是气之理,气外无虚托孤立之理 | 第50-51页 |
2.2.3 理气相涵 | 第51页 |
2.2.4 理气交充而互相持 | 第51-52页 |
2.2.5 气盛则理达,气失理则屈 | 第52-53页 |
2.2.6 由气以见理,理可知可行 | 第53页 |
2.2.7 理别而后气别;非理者,非气之罪 | 第53-54页 |
2.2.8 君子据理不据气 | 第54-56页 |
2.3 “道一分殊”的道器论 | 第56-61页 |
2.3.1 上下无殊畛,而道器无异体 | 第56-57页 |
2.3.2 道一分殊 | 第57-58页 |
2.3.3 天下惟器 | 第58-59页 |
2.3.4 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 | 第59页 |
2.3.5 尽器,则道在其中 | 第59-60页 |
2.3.6 形色与道互相为体 | 第60-61页 |
2.4 “乾坤并建”以为道体的体用论 | 第61-68页 |
2.4.1 “乾坤并建”以为道体 | 第61-62页 |
2.4.2 体必生用 | 第62-64页 |
2.4.3 由用见体 | 第64-65页 |
2.4.4 用不足以见体 | 第65-66页 |
2.4.5 体用相需 | 第66-68页 |
第3章 船山的心性修养论 | 第68-101页 |
3.1 “道之所凝”的性论 | 第68-82页 |
3.1.1 性兼赅理气而言 | 第68-70页 |
3.1.2 物莫不含神而具性,人得其秀而最灵者尔 | 第70-71页 |
3.1.3 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 | 第71-73页 |
3.1.4 性相近 | 第73-75页 |
3.1.5 气禀之偏不足为性累 | 第75-76页 |
3.1.6 性日生日成 | 第76-78页 |
3.1.7 习与性成 | 第78-80页 |
3.1.8 与程朱理学“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思路之不同 | 第80-82页 |
3.2 “变合之几”的情论 | 第82-91页 |
3.2.1 因性生情 | 第82-83页 |
3.2.2 性以发情、情以充性 | 第83-84页 |
3.2.3 情以御才,才以给情 | 第84-85页 |
3.2.4 功罪一归之情 | 第85-88页 |
3.2.5 情需受性之节 | 第88-89页 |
3.2.6 天理寓于人欲之中 | 第89-91页 |
3.3 “函性、情、才而统言之”的心论 | 第91-101页 |
3.3.1 性体心用 | 第92-94页 |
3.3.2 心统性情 | 第94-96页 |
3.3.3 道心人心 | 第96-98页 |
3.3.4 四端为性,七情为情 | 第98-99页 |
3.3.5 心函性、情、才而统言之 | 第99-101页 |
第4章 船山的王道政治论 | 第101-134页 |
4.1 “天立民而立君”的君民论 | 第102-111页 |
4.1.1 以民迓天,以天鉴民 | 第102-105页 |
4.1.2 天立民而立君 | 第105-106页 |
4.1.3 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 | 第106-108页 |
4.1.4 置天子于有无之外 | 第108-110页 |
4.1.5 环相为治 | 第110-111页 |
4.2 “人人之独得即公也”的公私论 | 第111-122页 |
4.2.1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 第111-113页 |
4.2.2 私、疑、孤、陋 | 第113-116页 |
4.2.3 王者不能擅天下之土 | 第116-118页 |
4.2.4 天子以天下为藏者也 | 第118-120页 |
4.2.5 均也者,公也 | 第120-122页 |
4.3 “治法因治人以建”的德法论 | 第122-134页 |
4.3.1 治之所资,惟在一心 | 第123-125页 |
4.3.2 帝王立法之精意 | 第125-127页 |
4.3.3 治法因治人以建 | 第127-130页 |
4.3.4 治天下不外乎政、教之二端 | 第130-131页 |
4.3.5 王道通“仁心”与“仁政” | 第131-134页 |
第5章 船山的人道历史论 | 第134-167页 |
5.1 “依人建极”的人论 | 第134-146页 |
5.1.1 从“天道”到“人道” | 第134-137页 |
5.1.2 “人道”乃所以异于禽狄者 | 第137-140页 |
5.1.3 夷夏者,义之尤严者也 | 第140-143页 |
5.1.4 正不正存乎其人而已矣 | 第143-146页 |
5.2 “理势合一”的势论 | 第146-159页 |
5.2.1 离势无理,离理无势 | 第146-147页 |
5.2.2 “无道之天”亦有理 | 第147-150页 |
5.2.3 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 第150-152页 |
5.2.4 治乱离合,天也;合而治之者,人也 | 第152-155页 |
5.2.5 世益降,物亦备 | 第155-157页 |
5.2.6 君天下以道非以势 | 第157-159页 |
5.3 “君子之贞一,时而已矣”的时论 | 第159-167页 |
5.3.1 天下之万变,时而已矣 | 第159-162页 |
5.3.2 君相可以造命 | 第162-164页 |
5.3.3 参万岁为而一成纯 | 第164-167页 |
结论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9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