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强震作用下高铁简支桥梁的地震碰撞反应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3-17页
        1.2.1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第13-14页
        1.2.2 高速铁路桥梁的特点第14页
        1.2.3 铁路桥梁常见震害第14-15页
        1.2.4 选题意义第15-17页
    1.3 桥梁结构碰撞效应的影响因素第17-18页
        1.3.1 邻梁之间的间距第17页
        1.3.2 相邻桥跨的动力特性差异第17页
        1.3.3 地震波的空间效应不同第17页
        1.3.4 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第17-18页
    1.4 高速铁路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1 国外关于碰撞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2 国内关于碰撞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5 现有研究尚存在的问题第21页
    1.6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的基本理论及碰撞有限元模型第22-42页
    2.1 桥梁动力学基本理论第22-25页
        2.1.1 桥梁结构地震振动方程第22-23页
        2.1.2 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第23-25页
    2.2 碰撞反应分析方法第25-30页
        2.2.1 恢复系数法第25页
        2.2.2 接触单元法第25-30页
    2.3 高铁简支梁桥碰撞模型的建立第30-34页
        2.3.1 支座的模拟第31-32页
        2.3.2 碰撞单元的模拟第32-33页
        2.3.3 结构阻尼的确定第33-34页
    2.4 地震动的选取第34-35页
    2.5 碰撞反应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第35-41页
        2.5.1 工程概况第35-36页
        2.5.2 碰撞反应分析第36-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碰撞反应的影响分析第42-64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桩土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及分析方法第42-45页
        3.2.1 桩土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第42-43页
        3.2.2 桩土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第43-45页
    3.3 桩土相互作用对桥梁地震碰撞反应影响分析第45-62页
        3.3.1 工程概况第45页
        3.3.2 模态分析第45-46页
        3.3.3 地震响应第46-53页
        3.3.4 伸缩缝处邻梁相对位移第53-57页
        3.3.5 碰撞力第57页
        3.3.6 桩基础土质条件的影响第57-60页
        3.3.7 桩长的影响第60-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动水压力对高铁桥梁碰撞反应的影响分析第64-78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动水压力作用下桥梁碰撞动力平衡方程第64-65页
    4.3 附加质量的求解第65-66页
    4.4 动水压力作用下的地震碰撞反应分析第66-74页
    4.5 水深对高铁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的影响分析第74-76页
    4.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高铁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8-90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不同伸缩缝邻梁间距的影响第78-81页
    5.3 不同碰撞单元刚度的影响第81-83页
    5.4 不同邻跨周期比的影响第83-88页
        5.4.1 不同墩高比的影响第83-85页
        5.4.2 不同邻梁刚度比的影响第85-87页
        5.4.3 不同桥型的影响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高速铁路桥梁的防碰撞反应措施第90-106页
    6.1 引言第90-91页
    6.2 粘滞阻尼器及其工作原理第91-92页
    6.3 粘滞阻尼器对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的影响第92-95页
    6.4 粘滞阻尼器参数对碰撞反应的影响分析第95-104页
        6.4.1 阻尼系数对碰撞反应的影响第95-100页
        6.4.2 阻尼指数对碰撞反应的影响第100-104页
    6.5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06-108页
    7.1 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7.2 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废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路用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的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