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茎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合成基因TaSST的克隆、功能标记开发和关联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1 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第13-14页
    1.2 果聚糖的类型及其分布第14-15页
    1.3 果聚糖的研究动态第15-18页
        1.3.1 果聚糖的合成第15-16页
        1.3.2 果聚糖的降解第16-17页
        1.3.3 小麦中果聚糖代谢特性第17页
        1.3.4 果聚糖合成酶基因结构与其氨基酸序列第17-18页
    1.4 果聚糖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第18-19页
        1.4.1 果聚糖与植物抗寒、抗旱性第18-19页
        1.4.2 果聚糖与植物抗盐、抗涝和抗贫瘠性第19页
        1.4.3 果聚糖与植物耐金属毒害能力第19页
    1.5 WSC及果聚糖的遗传研究第19-21页
        1.5.1 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研究第19-20页
        1.5.2 关联分析研究第20-21页
    1.6 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1.6.1 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1.6.2 研究内容第22页
        1.6.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普通小麦TaSST基因克隆和功能标记开发第23-36页
    2.1 实验材料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2.1 茎秆WSC含量测定方法第23-24页
        2.2.2 TaSST基因克隆第24页
        2.2.3 TaSST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功能标记开发第24-25页
        2.2.4 统计分析第25页
    2.3 结果分析第25-34页
        2.3.1 小麦TaSST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25-26页
        2.3.2 1-SST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26-31页
        2.3.3 普通小麦 7D染色体WSC含量基因功能标记开发与验证第31-33页
        2.3.4 WSC功能标记的染色体定位与QTL分析第33-34页
    2.4 讨论第34-36页
        2.4.1 小麦TaSST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第34页
        2.4.2 TaSST-D1基因两个等位变异序列差异的原因第34-35页
        2.4.3 TaSST基因功能标记的实用性评价第35-36页
第三章 普通小麦WSC含量的QTL定位第36-42页
    3.1 实验材料第36页
    3.2 实验方法第36-37页
        3.2.1 茎秆WSC含量测定第36页
        3.2.2 统计分析第36页
        3.2.3 SNP标记分析与QTL定位第36-37页
    3.3 结果分析第37-40页
        3.3.1 WSC含量表型分析第37-38页
        3.3.2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WSC含量的QTL检测第38-40页
    3.4 讨论第40-42页
        3.4.1 90K iSelect SNP芯片第40-41页
        3.4.2 小麦茎秆WSC含量的QTL定位第41-42页
第四章 小麦茎秆WSC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2-57页
    4.1 实验材料第42页
    4.2 试验方法第42-43页
        4.2.1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第42页
        4.2.2 基因型测定第42页
        4.2.3 群体结构与亲缘关系分析第42页
        4.2.4 WSC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2-43页
        4.2.5 WSC含量候选基因挖掘第43页
    4.3 结果分析第43-54页
        4.3.1 WSC含量分析第43-44页
        4.3.2 标记分析第44-46页
        4.3.3 群体结构分析第46页
        4.3.4 WSC含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6-51页
        4.3.5 优异SNP位点与WSC的回归分析第51-52页
        4.3.6 SNP标记和WSC7D联合检验第52页
        4.3.7 候选基因分析第52-54页
    4.4 讨论第54-57页
        4.4.1 表型数据评价第54页
        4.4.2 WSC含量定位结果比较分析第54-55页
        4.4.3 WSC与千粒重的关系第55页
        4.4.4 候选基因分析第55-5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7-59页
    5.1 普通小麦TaSST基因鉴定与克隆第57页
    5.2 普通小麦茎秆WSC含量功能标记的开发第57页
    5.3 小麦WSC含量的遗传变异第57页
    5.4 WSC含量的QTL定位第57-58页
    5.5 普通小麦茎秆WSC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附录第67-78页
致谢第78-79页
作者简介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下一篇:不同种质半夏优选及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