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灰树花的概述 | 第13页 |
1.2 灰树花的化学成分 | 第13-14页 |
1.3 灰树花多糖的药理活性 | 第14-16页 |
1.3.1 免疫调节 | 第14-15页 |
1.3.2 抗肿瘤作用 | 第15页 |
1.3.3 抗HIV病毒 | 第15页 |
1.3.4 治疗肝炎 | 第15-16页 |
1.4 常用灰树花提取方法 | 第16-18页 |
1.4.1 水提醇沉 | 第16页 |
1.4.2 酸法、碱法 | 第16页 |
1.4.3 超声提取 | 第16-17页 |
1.4.4 微波提取法 | 第17页 |
1.4.5 酶法 | 第17页 |
1.4.6 压力溶剂萃取(PSE) | 第17-18页 |
1.5 灰树花多糖的脱色除杂 | 第18-19页 |
1.5.1 灰树花多糖的脱色 | 第18页 |
1.5.2 除蛋白 | 第18-19页 |
1.6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9-21页 |
1.6.1 分级沉淀法 | 第19页 |
1.6.2 金属络合法 | 第19-20页 |
1.6.3 柱层析法 | 第20页 |
1.6.4 膜分离技术 | 第20页 |
1.6.5 其他方法 | 第20-21页 |
1.7 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1.7.1 3,5-二硝基水杨酸法 | 第21页 |
1.7.2 碘量法 | 第21页 |
1.7.3 苯酚-硫酸法 | 第21页 |
1.7.4 蒽酮-硫酸法 | 第21-22页 |
1.8 多糖纯度检测 | 第22页 |
1.9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1.9.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9.2 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灰树花多糖的提取 | 第24-37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原料 | 第24页 |
2.1.2 试剂 | 第24页 |
2.1.3 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2.2 多糖标准曲线测定 | 第25-26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2.2 多糖标准曲线 | 第25-26页 |
2.3 灰树花多糖各提取方法比较 | 第26-28页 |
2.3.1 灰树花多糖各提取方法的提取条件 | 第26-27页 |
2.3.2 灰树花多糖各提取方法比较结果 | 第27-28页 |
2.4 微波提取法条件优化 | 第28-32页 |
2.4.1 单因素试验 | 第28-30页 |
2.4.2 正交试验 | 第30-31页 |
2.4.3 微波提取法提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31-32页 |
2.5 压力溶剂萃取法条件优化 | 第32-36页 |
2.5.1 单因素试验 | 第32-34页 |
2.5.2 正交试验 | 第34-35页 |
2.5.3 压力溶剂萃取法提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35-36页 |
2.6 本章总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灰树花多糖的脱色除杂 | 第37-52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3.1.1 原料 | 第37页 |
3.1.2 试剂 | 第37页 |
3.1.3 仪器 | 第37-38页 |
3.2 蛋白标准曲线测定 | 第38-40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2 蛋白含量标准曲线 | 第39-40页 |
3.3 Sevage法除蛋白条件优化 | 第40-42页 |
3.3.1 正交试验 | 第40-41页 |
3.3.2 Sevage法除蛋白条件优化结果 | 第41-42页 |
3.4 活性炭吸附法 | 第42-43页 |
3.4.1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4.2 活性炭吸附法脱色结果 | 第43页 |
3.5 双氧水脱色法 | 第43-45页 |
3.5.1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5.2 双氧水脱色法脱色结果 | 第44-45页 |
3.6 大孔树脂脱色除杂 | 第45-50页 |
3.6.1 大孔树脂预处理 | 第46页 |
3.6.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6.3 静态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3.6.4 动态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3.7 本章总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灰树花多糖的精制纯化工艺研究 | 第52-73页 |
4.1 膜分离技术对灰树花多糖的分级 | 第52-56页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4.1.1.1 原料 | 第52页 |
4.1.1.2 试剂 | 第52页 |
4.1.1.3 仪器与设备 | 第52-53页 |
4.1.2 不同分子量的聚砜膜对灰树花多糖进行分级处理 | 第53-54页 |
4.1.3 实验结果及收率计算 | 第54-56页 |
4.2 双水相体系在高速逆流分离灰树花多糖中的尝试 | 第56-62页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57页 |
4.2.1.1 原料 | 第56-57页 |
4.2.1.2 试剂 | 第57页 |
4.2.1.3 仪器与设备 | 第57页 |
4.2.2 双水相体系的配制及实验条件 | 第57-58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58-62页 |
4.3 灰树花多糖的精制 | 第62-72页 |
4.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2-64页 |
4.3.2 DEAE和Sephacryl凝胶的预处理和清洗 | 第64页 |
4.3.3 DEAE和Sephacryl凝胶分离灰树花总多糖 | 第64-67页 |
4.3.3.1 分离样品及方法 | 第64-65页 |
4.3.3.2 分离结果 | 第65-67页 |
4.3.4 Sephacryl凝胶分离灰树花分级多糖 | 第67-72页 |
4.3.4.1 分离样品及方法 | 第67-68页 |
4.3.4.2 分离结果 | 第68-72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