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率沿水深变化的植被水流水动力学特性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步骤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孔隙率沿水深变化的植被水流控制方程 | 第23-33页 |
2.1 多孔介质流动 | 第23-27页 |
2.1.1 多孔介质简介 | 第23-24页 |
2.1.2 多孔连续介质假设 | 第24页 |
2.1.3 孔隙率 | 第24-25页 |
2.1.4 迂曲度 | 第25-26页 |
2.1.5 渗透率 | 第26页 |
2.1.6 Biot多孔弹性理论 | 第26-27页 |
2.2 植被水流运动的控制方程 | 第27页 |
2.3 紊流模型的选取与验证 | 第27-31页 |
2.3.1 紊流模型 | 第27-28页 |
2.3.2 模型验证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挺水植被水流模拟计算方法及验证 | 第33-75页 |
3.1 挺水植被水流计算的边界条件 | 第34页 |
3.2 挺水植被层流流速分布 | 第34-37页 |
3.2.1 孔隙率为常数时的分析解 | 第34-35页 |
3.2.2 孔隙率沿水深变化时的有限分析解 | 第35-37页 |
3.3 挺水植被紊流流速分布 | 第37-38页 |
3.3.1 孔隙率为常数时的分析解 | 第37-38页 |
3.3.2 孔隙率沿水深变化时的有限分析解 | 第38页 |
3.4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8-41页 |
3.4.1 植被孔隙率 | 第38-39页 |
3.4.2 孔隙率与水深关系 | 第39-40页 |
3.4.3 挺水植被的渗透率 | 第40-41页 |
3.5 试验布置 | 第41-55页 |
3.5.1 水槽介绍 | 第41-43页 |
3.5.2 测量设备 | 第43-44页 |
3.5.3 水槽布置 | 第44-51页 |
3.5.4 测点位置 | 第51-55页 |
3.6 试验验证 | 第55-62页 |
3.6.1 孔隙率为常数时的挺水植被水流 | 第55-56页 |
3.6.2 孔隙率沿水深变化的挺水植被水流 | 第56-62页 |
3.7 三维数值模拟 | 第62-73页 |
3.7.1 OpenFOAM软件简介 | 第62-64页 |
3.7.2 紊流模型 | 第64-67页 |
3.7.3 植被水流的数值模拟计算 | 第67-7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淹没植被水流模拟计算方法及验证 | 第75-97页 |
4.1 淹没植被水流的边界条件 | 第76-77页 |
4.2 淹没植被层流流速分布 | 第77-80页 |
4.2.1 孔隙率为常数时的分析解 | 第77-78页 |
4.2.2 孔隙率沿水深变化时的有限分析解 | 第78-80页 |
4.3 淹没植被紊流流速分布 | 第80-82页 |
4.3.1 孔隙率为常数时的分析解 | 第80页 |
4.3.2 孔隙率沿水深变化时的有限分析解 | 第80-82页 |
4.4 淹没植被水流的渗透率 | 第82-84页 |
4.5 试验布置与工况 | 第84-85页 |
4.6 试验验证 | 第85-95页 |
4.6.1 孔隙率为常数时的淹没植被水流 | 第85-87页 |
4.6.2 孔隙率沿水深变化的淹没植被水流 | 第87-9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五章 植被水流水动力特性计算与分析 | 第97-110页 |
5.1 挺水植被水流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97-102页 |
5.1.1 流量对挺水植被水流的影响 | 第97-99页 |
5.1.2 植被密度对挺水植被水流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1.3 紊动系数对挺水植被水流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5.2 淹没植被水流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02-109页 |
5.2.1 流量对淹没植被水流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5.2.2 植被密度对淹没植被水流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2.3 紊动系数对淹没植被水流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6.1 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附录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