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8-10页 |
1.1.1 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8页 |
1.1.2 教育发展的要求 | 第8-9页 |
1.1.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 第9-10页 |
1.2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2 教师的教学反思及其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2.1 反思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1.1 反思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反思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2 教学反思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12-17页 |
2.2.1 教学反思的概念 | 第12-13页 |
2.2.2 教学反思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2.2.2.1 国外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 | 第13-15页 |
2.2.2.2 国内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 | 第15-17页 |
3 杭州市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17-38页 |
3.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7-22页 |
3.1.1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3.1.2 研究程序 | 第17页 |
3.1.3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初始问卷的编制 | 第17-18页 |
3.1.4 小学教师教学反问卷的施测与分析 | 第18-22页 |
3.1.5 信效度检验 | 第22页 |
3.1.6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2-38页 |
3.2.1 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认识过于狭窄 | 第22-24页 |
3.2.2 教师教学反思的动机与兴趣具有一致性 | 第24-27页 |
3.2.2.1 教师的教学反思动机主要为了个人素质提高 | 第24-25页 |
3.2.2.2 教师的教学反思兴趣浓郁 | 第25-26页 |
3.2.2.3 教师的教学反思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 第26-27页 |
3.2.3 学校氛围对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3.1 大多教师对学校反思氛围存在依存性 | 第27-28页 |
3.2.3.2 对教师的反思要求存在显著学校差异 | 第28-29页 |
3.2.4 教师之间互相合作教学反思活跃 | 第29-31页 |
3.2.5 教学反思的方式以传统的方式为主 | 第31-35页 |
3.2.5.1 教师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成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 | 第31-33页 |
3.2.5.2 教育博客不太受一线教师欢迎 | 第33-34页 |
3.2.5.3 教师认为有效地教学反思的方式以教学观摩为最 | 第34-35页 |
3.2.6 教学反思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专业知识的缺乏 | 第35-38页 |
3.2.6.1 教师教学反思的困惑层次不 | 第35-36页 |
3.2.6.2 系统理论知识缺乏成为瓶颈 | 第36-38页 |
4 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4.1 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认识多样但不深入,自身专业发展方向还不够明确 | 第38页 |
4.2 教师的教学反思动机与兴趣一致,教学反思需求明显 | 第38-39页 |
4.3 学校的教学反思要求存在明显差异,重点小学对教学反思有具体的指导 | 第39页 |
4.4 教师的教学反思走向深入普遍存在困扰,教师解决困扰方法多样 | 第39-40页 |
4.5 教师的教学反思方式单一,新型的教学反思形式受冷落 | 第40-41页 |
5 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 | 第41-57页 |
5.1 提高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 第41页 |
5.2 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内在需求 | 第41-42页 |
5.3 加强教师的合作反思与交流 | 第42-46页 |
5.4 提倡教师教学反思常态化 | 第46-47页 |
5.5 丰厚教师的反思策略 | 第47-48页 |
5.6 优化教学反思的氛围 | 第48-53页 |
5.6.1 加强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 第50页 |
5.6.2 打造多样化的反思团队 | 第50-52页 |
5.6.3 建设教研组和学科备课组 | 第52-53页 |
5.7 引导教师反思的新模式 | 第53-56页 |
5.8 教学反思的形式应更多元化 | 第56-57页 |
5.9 教学反思应趋向日常化、纵深化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