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1.2 路面加速加载试验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1.2.1 路面加载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 1.2.2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有限元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页 |
| 1.2.4 汽车平顺性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页 |
| 1.2.5 车载 CCD 隔振及电子稳像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加速加载试验车总体结构设计及相关分析 | 第17-34页 |
| 2.1 加速加载试验车的动力性 | 第17-18页 |
| 2.1.1 试验车驱动力 | 第17页 |
| 2.1.2 试验车行驶阻力 | 第17-18页 |
| 2.2 加速加载试验车转向性能分析 | 第18-19页 |
| 2.3 加速加载试验车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19-23页 |
| 2.3.1 车架及加载系统设计 | 第20页 |
| 2.3.2 动力驱动及传动系统设计 | 第20-21页 |
| 2.3.3 转弯辅助支撑系统设计 | 第21-22页 |
| 2.3.4 运行控制方案总体设计 | 第22页 |
| 2.3.5 试验车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 2.4 加速加载试验车前悬架分析 | 第23-26页 |
| 2.4.1 试验车前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 2.4.2 试验车前悬架模型的测试 | 第24-26页 |
| 2.5 加速加载试验车操纵稳定性分析 | 第26-27页 |
| 2.5.1 试验车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 2.5.2 试验车的操纵稳定性分析 | 第26-27页 |
| 2.6 加速加载试验车主动悬架的控制研究 | 第27-33页 |
| 2.6.1 主动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 2.6.2 LQG 控制的设计 | 第28-29页 |
| 2.6.3 确定性能指标 | 第29-30页 |
| 2.6.4 主动悬架仿真分析 | 第30-33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加速加载试验车车架和驱动桥的有限元分析 | 第34-44页 |
| 3.1 加速加载试验车车架和驱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 3.1.1 车架 CAD 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 3.1.2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 3.1.3 驱动桥桥壳的受力分析 | 第35-36页 |
| 3.1.4 驱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3.2 加速加载试验车车架的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 3.2.1 试验车车架的静态分析 | 第37-38页 |
| 3.2.2 试验车车架的动态分析 | 第38-39页 |
| 3.3 加速加载试验车驱动桥的结构分析 | 第39-42页 |
| 3.3.1 最大铅垂力情况 | 第39-40页 |
| 3.3.2 最大牵引力情况 | 第40-41页 |
| 3.3.3 最大侧向力情况 | 第41页 |
| 3.3.4 最大制动力情况 | 第41-42页 |
| 3.4 加速加载车架及驱动桥的模态分析 | 第42-43页 |
| 3.4.1 试验车车架的模态分析 | 第42-43页 |
| 3.4.2 试验车驱动桥的模态分析 | 第4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加速加载试验车的振动性能研究 | 第44-68页 |
| 4.1 车载摄像机图像偏移量分析 | 第44-45页 |
| 4.2 试验路面模型的建立 | 第45-49页 |
| 4.2.1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 第45页 |
| 4.2.2 低通白噪声方法生产路面模型 | 第45-47页 |
| 4.2.3 时域路面不平度的 MATLAB/SIMULINK 模拟 | 第47-49页 |
| 4.3 加速加载试验车振动模型分析 | 第49-64页 |
| 4.3.1 试验车整车模型参数 | 第49-51页 |
| 4.3.2 1/4 试验车振动模型及其分析 | 第51-55页 |
| 4.3.3 1/2 试验车振动模型及其分析 | 第55-59页 |
| 4.3.4 试验车整车振动模型及其分析 | 第59-64页 |
| 4.4 仿真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64-6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5章 车载 CCD 隔振系统的研制及其稳像研究 | 第68-87页 |
| 5.1 基于车载 CCD 的被动隔振分析 | 第68-70页 |
| 5.1.1 被动隔振模型的建立 | 第68-70页 |
| 5.1.2 隔振理论在车载设备上的应用 | 第70页 |
| 5.2 车载 CCD 振动隔振实验方案设计 | 第70-74页 |
| 5.2.1 激振方案的选择 | 第70-71页 |
| 5.2.2 基于金属橡胶的被动隔振装置设计 | 第71-72页 |
| 5.2.3 金属橡胶隔振装置刚度的测定 | 第72-73页 |
| 5.2.4 CCD 传感器及图像采集卡的选择 | 第73页 |
| 5.2.5 车载 CCD 振动隔振试验系统 | 第73-74页 |
| 5.3 车载 CCD 振动隔振装置动态试验研究 | 第74-77页 |
| 5.3.1 动态测试试验设备 | 第74-75页 |
| 5.3.2 实验方案设定 | 第75-76页 |
| 5.3.3 振动传感器的选择及标定 | 第76页 |
| 5.3.4 基于 VC6.0 的振动信号采集软件 | 第76-77页 |
| 5.4 车载 CCD 隔振装置测试实验及数据处理 | 第77-78页 |
| 5.4.1 定加速度下的振动实验 | 第77-78页 |
| 5.4.2 变加速度下的振动实验 | 第78页 |
| 5.5 车载 CCD 的电子稳像技术研究 | 第78-86页 |
| 5.5.1 车载电子稳像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 第79-81页 |
| 5.5.2 基于块匹配的电子稳像关键技术 | 第81-84页 |
| 5.5.3 稳像模型的建立及其实验 | 第84-8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