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主要林分类型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国外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3 国内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4 碳储量研究发展趋势 | 第10页 |
1.5 存在的不足 | 第10-11页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7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2.1.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2.1.2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1-16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11-12页 |
2.2.2 样地设置 | 第12页 |
2.2.3 林分类型的确定 | 第12-13页 |
2.2.4 固定样地林分因子及碳储量计算 | 第13页 |
2.2.5 林分碳储量模型的构建 | 第13-14页 |
2.2.6 林分碳储量通用预估模型的构建 | 第14页 |
2.2.7 异方差的消除 | 第14-15页 |
2.2.8 模型拟合与检验 | 第15-1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3 黑龙江省主要林分类型林分碳储量模型 | 第17-66页 |
3.1 基础模型的研建 | 第17-51页 |
3.1.1 天然软阔混交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17-19页 |
3.1.2 天然针阔混交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19-22页 |
3.1.3 天然硬阔混交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22-25页 |
3.1.4 天然柞树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25-27页 |
3.1.5 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27-30页 |
3.1.6 天然椴树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30-33页 |
3.1.7 天然杨树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33-35页 |
3.1.8 天然黑桦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35-38页 |
3.1.9 天然针叶混交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38-41页 |
3.1.10 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41-43页 |
3.1.11 红松人工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43-46页 |
3.1.12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46-49页 |
3.1.13 杨树人工林林分碳储量预估模型 | 第49-51页 |
3.2 区域哑变量通用模型的研建 | 第51-64页 |
3.2.1 天然软阔混交林林分碳储量通用预估模型 | 第51-54页 |
3.2.2 天然针阔混交林林分碳储量通用预估模型 | 第54-56页 |
3.2.3 天然硬阔混交林林分碳储量通用预估模型 | 第56-59页 |
3.2.4 天然柞树林林分碳储量通用预估模型 | 第59-61页 |
3.2.5 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碳储量通用预估模型 | 第61-64页 |
3.3 模型的汇总和比较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