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8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1 飞行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耦合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3 协调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及耦合特性分析 | 第26-48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 | 第26-31页 |
2.2.1 气动外形与基本参数 | 第26-28页 |
2.2.2 动力学模型 | 第28-29页 |
2.2.3 气动力及气动力矩模型 | 第29-30页 |
2.2.4 超然冲压推力矢量发动机模型 | 第30-31页 |
2.2.5 转动惯量及cgX模型 | 第31页 |
2.3 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特性分析 | 第31-47页 |
2.3.1 姿态与轨迹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31-34页 |
2.3.2 姿态三个通道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34-38页 |
2.3.3 姿态与气动力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2.3.4 操纵舵面与轨迹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39-43页 |
2.3.5 姿态与推进系统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43-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基于耦合分析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协调控制 | 第48-60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问题描述 | 第49-50页 |
3.3 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耦合度分析 | 第50-51页 |
3.3.1 基于采样统计算法的耦合度分析方法 | 第50页 |
3.3.2 纵向耦合度分析 | 第50-51页 |
3.4 纵向协调飞行控制器设计 | 第51-55页 |
3.4.1 高度/速度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52-53页 |
3.4.2 姿态/推力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53-54页 |
3.4.3 发动机油门开度/气动舵面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54-55页 |
3.4.4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 第55页 |
3.5 仿真分析 | 第55-58页 |
3.5.1 协调控制器鲁棒性验证 | 第55-56页 |
3.5.2 协调控制器与传统控制器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3.6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鲁棒协调控制 | 第60-77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纵向模型耦合关系分析 | 第61-62页 |
4.3 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62-72页 |
4.3.1 高度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63-65页 |
4.3.2 速度/航迹角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65-68页 |
4.3.3 迎角/俯仰角速率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68-70页 |
4.3.4 发动机推力矢量舵面/气动舵面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70-72页 |
4.4 稳定性证明 | 第72页 |
4.5 仿真分析 | 第72-76页 |
4.6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基于耦合分析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协调控制 | 第77-92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问题描述 | 第78-81页 |
5.3 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耦合度分析 | 第81-85页 |
5.3.1 耦合特性分析 | 第81-82页 |
5.3.2 耦合度定义 | 第82-83页 |
5.3.3 姿态耦合度分析 | 第83-85页 |
5.4 姿态协调飞行控制器设计 | 第85-89页 |
5.4.1 姿态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85-86页 |
5.4.2 姿态角速率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86-89页 |
5.5 仿真分析 | 第89-91页 |
5.6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鲁棒协调控制 | 第92-112页 |
6.1 引言 | 第92-93页 |
6.2 姿态模型耦合关系分析 | 第93-95页 |
6.3 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姿态鲁棒协调控制 | 第95-105页 |
6.3.1 姿态角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96-98页 |
6.3.2 姿态角速率鲁棒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98-100页 |
6.3.3 推力矢量舵面/气动舵面协调控制器设计 | 第100-105页 |
6.3.4 稳定性证明 | 第105页 |
6.4 仿真分析 | 第105-110页 |
6.5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7.1 本文所做工作的总结 | 第112-113页 |
7.2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