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达性的机场集疏运道路网分层规划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机场集疏运道路网系统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2.1 机场集疏运道路网系统构成 | 第20-22页 |
2.2 机场集疏运道路网层次划分 | 第22-28页 |
2.2.1 专用道及衔接道含义 | 第22-23页 |
2.2.2 专用道及衔接道构型方式 | 第23-28页 |
2.3 经验总结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机场道路网衔接点选址方法 | 第30-41页 |
3.1 机场道路网衔接点选址研究 | 第30-33页 |
3.1.1 衔接点选址原则 | 第30页 |
3.1.2 衔接点选址步骤 | 第30-31页 |
3.1.3 衔接点选址方法 | 第31-33页 |
3.2 节点重要度 | 第33-36页 |
3.2.1 节点重要度含义 | 第33页 |
3.2.2 衔接点选址评价指标 | 第33-36页 |
3.3 节点重要度评估及划分 | 第36-40页 |
3.3.1 因子分析 | 第36页 |
3.3.2 节点重要度计算 | 第36-39页 |
3.3.3 节点重要度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可达性的机场道路网分层规划模型 | 第41-55页 |
4.1 建模思路 | 第41-42页 |
4.1.1 分层规划的意义 | 第41页 |
4.1.2 分层规划的流程 | 第41-42页 |
4.2 基于可达性的道路网规划模型 | 第42-46页 |
4.2.1 传统道路网规划模型 | 第42-43页 |
4.2.2 可达性的提出 | 第43-44页 |
4.2.3 基于阻抗函数的可达性算法 | 第44-46页 |
4.3 机场集疏运道路网分层规划模型 | 第46-54页 |
4.3.1 模型假设与约束条件 | 第46-48页 |
4.3.2 机场专用道规划模型 | 第48-51页 |
4.3.3 机场衔接道规划模型 | 第51-54页 |
4.3.4 路网优化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实例应用 | 第55-73页 |
5.1 首都第二机场简介 | 第55-57页 |
5.1.1 综合概况 | 第55-56页 |
5.1.2 周边路网发展现状 | 第56-57页 |
5.2 衔接点选址 | 第57-64页 |
5.2.1 节点初选 | 第57-58页 |
5.2.2 节点重要度计算 | 第58-63页 |
5.2.3 节点层次划分 | 第63-64页 |
5.3 集疏运道路网分层布局 | 第64-72页 |
5.3.1 道路网等级结构确定 | 第64-65页 |
5.3.2 机场专用道布局 | 第65-69页 |
5.3.3 机场衔接道布局 | 第69-71页 |
5.3.4 路网优化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总结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附录 A | 第81-82页 |
附录 B | 第82-84页 |
附录 C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