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渊源 | 第15-18页 |
(一) 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渊源 | 第15-16页 |
(二)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渊源 | 第16-18页 |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性质 | 第18-21页 |
(一) 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性质之争 | 第18-19页 |
(二)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性质定位 | 第19-21页 |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本分类 | 第21-24页 |
(一) 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的内涵与外延 | 第21-22页 |
(二) 非法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内涵与外延 | 第22页 |
(三)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分类 | 第22-24页 |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运用实践中的中国问题 | 第24-38页 |
(一)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本土因素 | 第24-26页 |
1. 司法过程存在制度缺陷 | 第24-25页 |
2. 司法公信力遭遇挑战 | 第25-26页 |
(二)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构造的理论缺失 | 第26-28页 |
1. 不能客观面对“毒树之果” | 第26-27页 |
2. 讯问程序制度不健全 | 第27页 |
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未与公民宪法性权利保障完全接轨 | 第27-28页 |
(三)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理论基础的重塑 | 第28-38页 |
1. 排除“毒树之果”、保护公民人身权利 | 第29-31页 |
2. 对吓阻理论的有效借鉴 | 第31-33页 |
3. 公民宪法权利保护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确立的基础 | 第33-35页 |
4. 法治与人权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确立的目标导向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