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我国台湾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立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7-13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11页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第11-13页
        1.3.1 研究方法第11页
        1.3.2 论文思路及创新第11-13页
2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背景及立法历程第13-20页
    2.1 我国台湾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背景第13-15页
        2.1.1 法案产生的经济背景第13页
        2.1.2 法案产生的政治背景第13-14页
        2.1.3 法案提出的直接诱因第14-15页
    2.2 我国台湾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历程第15-20页
        2.2.1 法案提案阶段第15-16页
        2.2.2 法案的委员会审查阶段第16页
        2.2.3 法案的二读阶段第16-17页
        2.2.4 法案的三读及施行阶段第17页
        2.2.5 法案的数次修订第17-20页
3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争议第20-30页
    3.1 关于财产申报制度构建路径的争议第20-21页
    3.2 关于财产申报主体范围的争议第21-22页
    3.3 关于财产申报范围的争议第22-23页
    3.4 关于财产申报受理机构的争议第23-24页
    3.5 关于强制公开原则的争议第24-25页
    3.6 关于强制信托原则的争议第25-28页
    3.7 关于法律责任的争议第28页
    3.8 关于该法案的其他争议第28-30页
4 美国、香港、台湾三地财产申报制度比较第30-37页
    4.1 美国、香港、台湾三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主要内容比较第30-33页
        4.1.1 申报主体比较第30-31页
        4.1.2 申报的内容比较第31页
        4.1.3 申报时间及方式比较第31页
        4.1.4 受理机构及审查监督方式比较第31-33页
        4.1.5 法律责任比较第33页
    4.2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特点及缺陷第33-37页
        4.2.1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特点第33-35页
        4.2.2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存在的缺陷第35-37页
5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成效及对大陆的启示第37-43页
    5.1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成效第37-38页
    5.2 对大陆建立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启示第38-43页
        5.2.1 提高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地位第38页
        5.2.2 财产申报主体宜采用由窄到宽由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路径第38-39页
        5.2.3 申报财产范围先实行重点规制后逐步扩大第39页
        5.2.4 申报方式采取就(离)职申报定期申报与动态申报相结合第39页
        5.2.5 结合时代特点施行无条件的强制公开原则第39-40页
        5.2.6 确立对重点职位采取强制宣言信托第40页
        5.2.7 设置强制启动职务犯罪侦查程序的条款第40页
        5.2.8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其他启示第40-43页
6 结束语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动车限行的合宪性控制研究
下一篇:公私协力型都市更新研究--以台湾都市更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