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论文思路及创新 | 第11-13页 |
2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背景及立法历程 | 第13-20页 |
2.1 我国台湾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背景 | 第13-15页 |
2.1.1 法案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13页 |
2.1.2 法案产生的政治背景 | 第13-14页 |
2.1.3 法案提出的直接诱因 | 第14-15页 |
2.2 我国台湾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历程 | 第15-20页 |
2.2.1 法案提案阶段 | 第15-16页 |
2.2.2 法案的委员会审查阶段 | 第16页 |
2.2.3 法案的二读阶段 | 第16-17页 |
2.2.4 法案的三读及施行阶段 | 第17页 |
2.2.5 法案的数次修订 | 第17-20页 |
3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争议 | 第20-30页 |
3.1 关于财产申报制度构建路径的争议 | 第20-21页 |
3.2 关于财产申报主体范围的争议 | 第21-22页 |
3.3 关于财产申报范围的争议 | 第22-23页 |
3.4 关于财产申报受理机构的争议 | 第23-24页 |
3.5 关于强制公开原则的争议 | 第24-25页 |
3.6 关于强制信托原则的争议 | 第25-28页 |
3.7 关于法律责任的争议 | 第28页 |
3.8 关于该法案的其他争议 | 第28-30页 |
4 美国、香港、台湾三地财产申报制度比较 | 第30-37页 |
4.1 美国、香港、台湾三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主要内容比较 | 第30-33页 |
4.1.1 申报主体比较 | 第30-31页 |
4.1.2 申报的内容比较 | 第31页 |
4.1.3 申报时间及方式比较 | 第31页 |
4.1.4 受理机构及审查监督方式比较 | 第31-33页 |
4.1.5 法律责任比较 | 第33页 |
4.2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特点及缺陷 | 第33-37页 |
4.2.1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特点 | 第33-35页 |
4.2.2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存在的缺陷 | 第35-37页 |
5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成效及对大陆的启示 | 第37-43页 |
5.1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立法成效 | 第37-38页 |
5.2 对大陆建立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启示 | 第38-43页 |
5.2.1 提高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地位 | 第38页 |
5.2.2 财产申报主体宜采用由窄到宽由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路径 | 第38-39页 |
5.2.3 申报财产范围先实行重点规制后逐步扩大 | 第39页 |
5.2.4 申报方式采取就(离)职申报定期申报与动态申报相结合 | 第39页 |
5.2.5 结合时代特点施行无条件的强制公开原则 | 第39-40页 |
5.2.6 确立对重点职位采取强制宣言信托 | 第40页 |
5.2.7 设置强制启动职务犯罪侦查程序的条款 | 第40页 |
5.2.8 台湾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其他启示 | 第40-43页 |
6 结束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