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瑕疵证据补正问题研究--以166份刑事诉讼文书为研究样本
内容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刑事瑕疵证据的法理透析 | 第8-16页 |
第一节 刑事瑕疵证据的概念及特征 | 第8-10页 |
一、刑事瑕疵证据的概念 | 第8页 |
二、刑事瑕疵证据的特征 | 第8-10页 |
(一)轻微违法性 | 第9页 |
(二)效力待定性 | 第9-10页 |
第二节 刑事瑕疵证据的类型 | 第10-13页 |
一、形式欠缺的瑕疵证据 | 第11-12页 |
(一)缺少相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 第11页 |
(二)笔录记载遗漏 | 第11页 |
(三)笔录记载错误 | 第11-12页 |
二、轻微程序违法的瑕疵证据 | 第12-13页 |
(一)询(讯)问的地点、时间违法 | 第12页 |
(二)收集言词证据时未告知相应诉讼权利 | 第12-13页 |
(三)无见证人或身份不合要求 | 第13页 |
第三节 刑事瑕疵证据和刑事非法证据的区别 | 第13-14页 |
一、侵犯权利性质不同 | 第13-14页 |
二、对真实性损害程度不同 | 第14页 |
三、法律后果不同 | 第14页 |
第四节 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一、有利于发现案件的真实 | 第14-15页 |
二、提高诉讼活动效率 | 第15页 |
三、遏制司法人员违法取证行为 | 第15页 |
四、平衡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外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考察及启示 | 第16-19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考察 | 第16-17页 |
一、德国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考察 | 第16页 |
二、法国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考察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考察 | 第17-18页 |
一、英国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考察 | 第17页 |
二、美国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考察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刑事瑕疵证据补正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瑕疵证据的成因及其补正现状 | 第19-29页 |
第一节 刑事瑕疵证据的成因 | 第19-20页 |
一、法律规定的不完备 | 第19页 |
二、办案压力对侦查人员的影响 | 第19页 |
三、辩方的有限制约 | 第19-20页 |
四、司法机关监督的缺失 | 第20页 |
第二节 刑事瑕疵证据的补正现状 | 第20-29页 |
一、适用范围呈扩张趋势 | 第20-23页 |
(一)法律规定不明确 | 第21页 |
(二)与非法证据混淆使用 | 第21-23页 |
二、补正方式及标准不确定 | 第23-24页 |
三、补正无具体操作程序 | 第24页 |
四、侦查机关补正较随意 | 第24-26页 |
五、法官对补正结果的采信裁量权过大 | 第26-27页 |
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参与度低 | 第27-29页 |
(一)被告人的知情权保障不到位 | 第27页 |
(二)辩护人的辩护权无法有效行使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对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现存问题的解决建议 | 第29-38页 |
第一节 确定刑事瑕疵证据的范围及证明责任 | 第29-30页 |
一、严格限制适用范围 | 第29页 |
二、明确证明责任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明确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操作方式 | 第30-32页 |
一、细化补正方式 | 第30-31页 |
(一)对证据笔录进行补充 | 第30-31页 |
(二)重新制作证据 | 第31页 |
(三)经当事人同意 | 第31页 |
二、确立补救方式的层次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完善刑事瑕疵证据的补正程序 | 第32-34页 |
一、确定补正主体 | 第32-33页 |
二、明确补正次数和期限 | 第33页 |
三、确立补正失败的法律责任 | 第33页 |
四、明确补正适用的阶段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完善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审查程序 | 第34-36页 |
一、明确审查执行标准 | 第34-35页 |
(一)是否侵犯宪法性权利 | 第34-35页 |
(二)是否影响证据的真实性 | 第35页 |
二、规范审查执行程序 | 第35-36页 |
第五节 强化辩方在补正程序中的作用 | 第36-37页 |
一、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 第36页 |
二、辩护人对侦查程序有异议免责权 | 第36-37页 |
第六节 健全刑事瑕疵证据补正的相关配套机制 | 第37-38页 |
一、取证制度 | 第37页 |
二、制约机制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