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导语第7-8页
一、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概述第8-13页
    (一)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概念第8-9页
        1. 性质界定第8页
        2. 含义界定第8-9页
    (二)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特点第9-10页
        1. 庭审空间突破性第9页
        2. 出庭人员的特殊性第9页
        3. 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性第9页
        4. 质证方式的特殊性第9-10页
        5. 载体形式的多样性第10页
    (三)民事远程审判方式出现的背景第10-12页
        1. 科技进步第10页
        2. 内在需求第10-11页
        3. 理论基础第11-12页
    (四)民事远程审判方式与传统审判方式的关系第12-13页
二、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法理基础与现实意义第13-16页
    (一)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法理基础第13-14页
        1. 直接言词原则第13页
        2. 公开审判原则第13-14页
        3. 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第14页
    (二)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现实意义第14-16页
        1. 方便当事人行使程序权利第14-15页
        2. 节约审判资源,提高审判效率第15页
        3. 提高司法透明度,保障司法公正第15页
        4. 便于证人出庭作证第15-16页
三、域外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比较分析第16-21页
    (一)澳大利亚第16页
    (二)美国第16-17页
    (三)加拿大第17-18页
    (四)德国第18-19页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第19-20页
    (六)基于比较分析的启示第20-21页
        1. 远程审判方式是各国(地区)司法改革的共同趋势第20页
        2. 既有司法实践,又有制度保障第20-21页
        3. 各国(地区)的实践进程不一,且各有侧重第21页
        4. 启示第21页
四、我国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现状及问题第21-28页
    (一)我国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实践现状第21-25页
        1. 浙江第22页
        2. 上海第22-23页
        3. 北京第23页
        4. 吉林第23-24页
        5. 其他地区第24页
        6. 小结第24-25页
    (二)我国民事远程审判方式存在的问题第25-28页
        1. 制度和规范层面存在的问题第25-26页
        2. 信息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第26页
        3. 人员条件的制约问题第26页
        4. 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第26-28页
五、我国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制度设计第28-38页
    (一)我国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基本原则第28-30页
        1. 自愿性原则第28-29页
        2. 真实性原则第29页
        3. 严肃性原则第29页
        4. 选择性原则第29-30页
    (二)我国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具体规则第30-33页
        1. 案件选择规则第30-32页
        2. 真实保障规则第32页
        3. 协作规则第32-33页
        4. 转换规则第33页
    (三)我国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开展条件第33-35页
        1. 法律保障第33页
        2. 技术条件第33-34页
        3. 人员条件第34-35页
        4. 空间条件第35页
    (四)我国民事远程审判方式的程序构造第35-38页
        1. 程序启动第35-36页
        2. 审前准备第36-37页
        3. 开庭审理第37页
        4. 庭审结束阶段第37-38页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致谢第42-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瑕疵证据补正问题研究--以166份刑事诉讼文书为研究样本
下一篇:网购消费合同诉讼中的地域管辖规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