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企业竞争势与几个概念的比较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体系 | 第20-24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3.2 论文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安排 | 第22-24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44页 |
2.1 企业造势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25-30页 |
2.2 战略期权理论的相关思想 | 第30-31页 |
2.3 资源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31-38页 |
2.4 哲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38-40页 |
2.5 场势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40-41页 |
2.6 兵法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41-42页 |
2.7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资源能量视角下的企业竞争势及其识别 | 第44-63页 |
3.1 资源能量视角的企业竞争势 | 第44-56页 |
3.1.1 企业竞争势的界定 | 第44-45页 |
3.1.2 企业竞争势与资源能量的关系 | 第45-55页 |
3.1.3 基于资源能量的企业竞争势构建分析框架 | 第55-56页 |
3.2 企业竞争势的识别方法 | 第56-61页 |
3.2.1 企业竞争势的度量 | 第56-57页 |
3.2.2 企业竞争势基本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3.2.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8-61页 |
3.2.4 评价的效果分析 | 第6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资源能量积累导向的企业竞争势构建 | 第63-99页 |
4.1 单周期的企业竞争势构建内在机理分析 | 第63-78页 |
4.1.1 企业竞争势构建的导向目标 | 第64-67页 |
4.1.2 企业竞争势构建的基本动力 | 第67-68页 |
4.1.3 企业竞争势构建的形成过程 | 第68-78页 |
4.2 多周期的企业竞争势构建进化机理分析 | 第78-96页 |
4.2.1 多周期中企业竞争势的扩散 | 第78-79页 |
4.2.2 企业竞争势扩散的动因——资源能量的动态性 | 第79-83页 |
4.2.3 基于资源能量动态性的企业竞争势扩散模型 | 第83-86页 |
4.2.4 消除企业竞争势扩散的资源判别——基于资源生态位适宜度的分析 | 第86-93页 |
4.2.5 消除扩散的企业竞争势进化模式 | 第93-9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五章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积累的最优时机选择 | 第99-117页 |
5.1 资源能量积累的实物期权特性 | 第99-101页 |
5.2 单一资源能量积累投资时机选择的期权分析 | 第101-104页 |
5.2.1 模型与求解 | 第101-104页 |
5.2.2 因素影响分析 | 第104页 |
5.3 多资源能量积累投资时机选择的期权分析 | 第104-112页 |
5.3.1 模型构建 | 第104-105页 |
5.3.2 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的计算 | 第105-107页 |
5.3.3 最优投资时机的选择 | 第107-109页 |
5.3.4 因素变动的影响分析 | 第109-112页 |
5.4 考虑竞争者的资源能量积累投资时机选择期权分析 | 第112-115页 |
5.4.1 模型构建 | 第112-113页 |
5.4.2 最优投资时机的确定 | 第113页 |
5.4.3 竞争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不确定环境下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积累的柔性适应 | 第117-130页 |
6.1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积累的战略柔性 | 第117-122页 |
6.1.1 战略柔性中间变量的引入 | 第117-118页 |
6.1.2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积累的战略柔性创造 | 第118-122页 |
6.2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积累战略柔性的优化与战略适应 | 第122-126页 |
6.2.1 战略柔性与战略适应的关系 | 第122-123页 |
6.2.2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积累柔性适应的类型 | 第123-124页 |
6.2.3 柔性适应的优化路径 | 第124-125页 |
6.2.4 优化的多维考虑 | 第125-126页 |
6.3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积累前瞻性的调节作用 | 第126-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七章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的运用机理 | 第130-143页 |
7.1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的运用机理分析 | 第130-133页 |
7.1.1 “造势”与“用势”的区分 | 第130页 |
7.1.2 企业竞争势能量运用系统 | 第130-131页 |
7.1.3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运用的的微观机理模型 | 第131-133页 |
7.2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运用效果的改进——契合度的提升 | 第133-136页 |
7.2.1 决定契合度的关键因素 | 第133-134页 |
7.2.2 提升契合度的影响因素 | 第134-136页 |
7.3 企业竞争势资源能量的运用模式 | 第136-14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八章 企业竞争势观点的应用分析 | 第143-160页 |
8.1 基于多资源积累的海尔公司竞争势构建分析 | 第143-148页 |
8.1.1 海尔的发展战略阶段分析 | 第143页 |
8.1.2 基于前瞻性观点的海尔名牌战略阶段分析 | 第143-144页 |
8.1.3 基于资源能量观点的海尔多元化战略阶段分析 | 第144-145页 |
8.1.4 基于能级观点的海尔国际化战略阶段分析 | 第145-146页 |
8.1.5 基于多周期竞争势构建的海尔多阶段发展分析 | 第146-147页 |
8.1.6 海尔竞争势构建的效应分析 | 第147-148页 |
8.1.7 海尔发展的启示 | 第148页 |
8.2 基于特定资源主导的Intel 公司竞争势构建分析 | 第148-153页 |
8.2.1 基于识别观点的Intel竞争势资源积累背景分析 | 第148-149页 |
8.2.2 基于构建机理的Intel 资源积累分析 | 第149-151页 |
8.2.3 基于构建机理的Intel 资源积累特点分析 | 第151-152页 |
8.2.4 基于运用机理的Intel 资源积累契合度分析 | 第152页 |
8.2.5 基于运用模式的Intel 资源积累运用分析 | 第152-153页 |
8.2.6 结论与启示 | 第153页 |
8.3 基于企业竞争势对本土品牌建设失利的思考与策略建议 | 第153-158页 |
8.3.1 我国本土品牌建设的背景分析 | 第154页 |
8.3.2 我国本土品牌建设失利的原因分析 | 第154-156页 |
8.3.3 对我国本土品牌建设的策略建议 | 第156-158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3页 |
9.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 第160-162页 |
9.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