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研究
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问题的提出 | 第9-23页 |
一、论文观点概述 | 第11-12页 |
二、历史诗学研究综述 | 第12-23页 |
正文 | 第23-123页 |
第一章 维谢洛夫斯基学术背景与诗学思想 | 第23-36页 |
一、其人与学术背景 | 第23-26页 |
二、著作与诗学思想 | 第26-33页 |
三、诗学理论框架的突破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历史诗学理论框架的建构 | 第36-49页 |
一、哲学美学基础 | 第36-41页 |
二、社会理论基础 | 第41-43页 |
三、文艺学理论基础 | 第43-49页 |
第三章 历史诗学理论的内在机制 | 第49-94页 |
一、历史诗学的未完成性? | 第49-56页 |
二、历史诗学与文学史 | 第56-64页 |
三、历史诗学中的体裁诗学 | 第64-80页 |
1、诗人的产生 | 第65-68页 |
2、诗歌的起源 | 第68-80页 |
四、历史诗学中的情节诗学 | 第80-83页 |
五、历史诗学中的民俗学表现 | 第83-89页 |
六、历史诗学的方法论原则 | 第89-94页 |
第四章 历史诗学的历史命运 | 第94-114页 |
一、维谢洛夫斯基与形式主义学派 | 第96-98页 |
二、维谢洛夫斯基与巴赫金 | 第98-106页 |
1、对“体裁”的探讨:从共时研究到历时研究 | 第98-100页 |
2、对“传统”的不同理解 | 第100-106页 |
三、维谢洛夫斯基与洛特曼 | 第106-111页 |
四、维谢洛夫斯基与普罗普 | 第111-114页 |
第五章 互文性视野下“历史诗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 第114-123页 |
一、开放文本:俄国诗学语境里的历史轨迹 | 第115-117页 |
二、巴赫金的文本话语化和狂欢化 | 第117-119页 |
三、诗意存在的三种方式:文本、跨文本、超文本 | 第119-123页 |
结语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附录1 维谢洛夫斯基年表 | 第132-135页 |
附录2 维谢洛夫斯基作品及对其研究的作品目录 | 第135-159页 |
后记 | 第159-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