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银行稳健性的相关研究回顾 | 第16-18页 |
1.2.2 货币政策的银行传导渠道与银行稳健性 | 第18-22页 |
1.2.3 货币政策、经济周期与银行稳健性 | 第22-24页 |
1.2.4 监管与银行稳健性关系的传导机制相关研究回顾 | 第24-28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8-29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结构安排 | 第29-33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29-31页 |
1.4.2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银行稳健性的度量方法 | 第33-43页 |
2.1 国内外银行稳健性的度量方法 | 第33-36页 |
2.1.1 早期的稳健性度量方法 | 第34页 |
2.1.2 以Z指数方法为基础的稳健性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2.1.3 算术平均的稳健性指数合成方法 | 第35-36页 |
2.2 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度量与评价 | 第36-43页 |
2.2.1 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的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2.2.2 广义动态因子模型与商业银行稳健性度量 | 第38-43页 |
第3章 贷款者资产负债表渠道与商业银行稳健性 | 第43-57页 |
3.1 货币政策的贷款者资产负债表渠道 | 第43-45页 |
3.2 理论模型和变量选择 | 第45-48页 |
3.2.1 贷款者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模型 | 第45-46页 |
3.2.2 数据和变量选择 | 第46-48页 |
3.3 基于混合分层结构Gibbs算法的TVP-VAR模型 | 第48-49页 |
3.4 模型估计与多元时变因果关系检验 | 第49-55页 |
3.4.1 描述性统计 | 第50页 |
3.4.2 动态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3.4.3 货币政策指标与银行稳健性的多元时变因果关系 | 第51-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资本渠道、逆周期监管与银行稳健性 | 第57-73页 |
4.1 《巴塞尔协议Ⅲ》与逆周期资本渠道 | 第57-60页 |
4.2 变量与模型选择 | 第60-65页 |
4.2.1 变量选择 | 第60-62页 |
4.2.2 监管资本与银行稳健性的LT-TVP-VAR模型 | 第62-65页 |
4.3 监管资本与银行稳健性的实证检验结果 | 第65-72页 |
4.3.1 样本及数据描述 | 第65-66页 |
4.3.2 参数估计结果 | 第66-67页 |
4.3.3 逆周期监管资本对银行稳健性的时变影响 | 第67-70页 |
4.3.4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时变参数比较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与银行风险分布效应 | 第73-87页 |
5.1 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分布效应 | 第73-75页 |
5.2 银行风险与银行信贷渠道的理论模型 | 第75-77页 |
5.3 货币政策分布效应的面板TVP-VAR模型及估计方法 | 第77-79页 |
5.4 回归分析 | 第79-85页 |
5.4.1 商业银行贷款及资产的描述性统计 | 第80-81页 |
5.4.2 银行风险分布效应的时变性 | 第81-83页 |
5.4.3 货币政策、经济环境与银行风险分布效应的参数估计 | 第83-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银行治理特征与银行稳健性的关联性研究 | 第87-103页 |
6.1 银行治理与稳健性文献综述 | 第87-89页 |
6.2 银行治理的特征变量 | 第89-92页 |
6.2.1 银行治理理论 | 第90-91页 |
6.2.2 银行治理变量和样本 | 第91-92页 |
6.3 银行治理与稳健性的计量模型 | 第92-96页 |
6.3.1 广义动态因子模型与治理特征因子的提取 | 第93-94页 |
6.3.2 面板SVAR模型 | 第94-96页 |
6.4 银行治理特征与银行稳健性的计量分析 | 第96-101页 |
6.4.1 面板协整检验 | 第96-97页 |
6.4.2 脉冲响应分析 | 第97-99页 |
6.4.3 方差分解 | 第99-10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03-106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英文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