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4-26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4-1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7-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研究难点 | 第21-22页 |
五、本文结构 | 第22-26页 |
第一章 可裁判性的一般概念 | 第26-41页 |
一、可裁判性原理的界定 | 第26-29页 |
二、可裁判性的性质和依据 | 第29-35页 |
(一)宪定要件与审议要件之区分 | 第30-32页 |
(二)可裁判性背后的政策考量 | 第32-35页 |
三、可裁判性的政治含义 | 第35-38页 |
四、结语 | 第38-41页 |
第二章 咨询意见的功能 | 第41-57页 |
一、问题性质之所在 | 第41-44页 |
二、咨询意见禁止之确立 | 第44-49页 |
三、避免成为咨询意见的识别理据 | 第49-55页 |
(一)两种测试标准 | 第49-52页 |
(二)宣告判决的合宪性 | 第52-55页 |
四、结语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当事人适格的概念重构 | 第57-91页 |
一、当事人适格问题的界定 | 第57-63页 |
二、当事人适格的传统模式 | 第63-72页 |
(一)传统当事人适格原理的形成 | 第64-67页 |
(二)传统当事人适格原理的正当性证明 | 第67-72页 |
三、当事人适格原理的可替代性方案 | 第72-80页 |
(一)废除当事人适格原理本身 | 第73-77页 |
(二)将当事人适格定位于诉讼要件 | 第77-80页 |
四、一种新的路径 | 第80-89页 |
(一)问题之诊断 | 第80-82页 |
(二)当事人资格的相对性 | 第82-86页 |
(三)程序上的辅助措施 | 第86-89页 |
五、结语 | 第89-91页 |
第四章 时机成熟与政治责任 | 第91-107页 |
一、时机成熟之界定 | 第93-96页 |
二、时机成熟的确定标准Ⅰ:拒绝审查对当事人造成的困苦 | 第96-101页 |
(一)遵从的损失和遭受实质惩罚的风险进行两难选择所造成的困苦 | 第97-98页 |
(二)实施确定所造成的困苦 | 第98-99页 |
(三)间接损害所造成的困苦 | 第99-101页 |
三、时机成熟的确定标准Ⅱ:对议题作司法裁判的适切性 | 第101-104页 |
四、结语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无意义:宪定的还是审议的? | 第107-129页 |
一、问题的性质 | 第107-110页 |
二、宪法中的司法权力 | 第110-114页 |
三、无意义原理之“例外” | 第114-120页 |
(一)“能够反复,但规避审查”之例外 | 第115-116页 |
(二)“被告自愿放弃”之例外 | 第116-118页 |
(三)“集体诉讼”之例外 | 第118-120页 |
四、迈向一种融贯的无意义原理 | 第120-127页 |
(一)议题无意义与个人利害关系无意义之区分 | 第120-122页 |
(二)个人利害关系无意义的考量因素 | 第122-127页 |
五、结语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政治问题、政治议题与政治解决方案的选择 | 第129-163页 |
一、多中心性与“政治”问题的性质 | 第132-139页 |
二、政治议题语境中的司法审查 | 第139-143页 |
三、政治议题的解决方案 | 第143-153页 |
(一)政治议题的原则框架 | 第144-149页 |
(二)不合法性假定的克服 | 第149-153页 |
四、政治法院中的“法律” | 第153-159页 |
五、结语:未定案的政治议题 | 第159-163页 |
第七章 总结:司法权力的丰富性 | 第163-171页 |
尾论 可裁判性原理在我国 | 第171-191页 |
一、行政诉讼中司法建议的制度偏差与矫正 | 第171-175页 |
二、当事人适格概念的批判性反思 | 第175-178页 |
三、时机成熟的适用困境 | 第178-180页 |
四、无意义之例外与行政诉讼中的撤诉 | 第180-184页 |
五、司法公共理性的缺失与培育 | 第184-188页 |
六、结束语 | 第188-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1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213-215页 |
后记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