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2章 区域企业信用状态概述 | 第18-24页 |
| 2.1 企业信用的内涵与价值 | 第18-20页 |
| 2.1.1 企业信用的概念与内涵 | 第18页 |
| 2.1.2 企业信用的价值 | 第18-20页 |
| 2.2 区域企业信用状态的概念与特征 | 第20-23页 |
| 2.2.1 区域企业信用状态的概念 | 第20-21页 |
| 2.2.2 区域企业信用状态的特征 | 第21-22页 |
| 2.2.3 区域企业信用状态的内容 | 第22-23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分析 | 第24-35页 |
| 3.1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历史与现状 | 第24-26页 |
| 3.1.1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历史回顾 | 第24页 |
| 3.1.2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现状概述 | 第24-25页 |
| 3.1.3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建设过程 | 第25-26页 |
| 3.2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评价方法设计 | 第26-28页 |
| 3.2.1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评价思路 | 第26页 |
| 3.2.2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评价模型建立 | 第26-28页 |
| 3.2.3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评价模型系数求解方法 | 第28页 |
| 3.3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评价 | 第28-31页 |
| 3.3.1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评价数据来源 | 第28-29页 |
| 3.3.2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评价过程 | 第29-31页 |
| 3.4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与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3.4.1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评价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 3.4.2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发展趋势研究 | 第35-45页 |
| 4.1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发展趋势预测方法 | 第35-38页 |
| 4.1.1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趋势预测方法选择 | 第35-36页 |
| 4.1.2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趋势预测模型 | 第36-38页 |
| 4.2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趋势预测过程 | 第38-44页 |
| 4.2.1 预测模型输入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 4.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 第40-41页 |
| 4.2.3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状态趋势预测结果 | 第41-44页 |
| 4.3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 第5章 黑龙江区域企业信用建设对策研究 | 第45-49页 |
| 5.1 政府信用对策 | 第45-47页 |
| 5.1.1 完善信用法规并加大失信惩治力度 | 第45-46页 |
| 5.1.2 强化监督 | 第46页 |
| 5.1.3 积极培育政府信用意识 | 第46-47页 |
| 5.2 企业信用对策 | 第47-48页 |
| 5.2.1 加强企业内部的信用意识教育 | 第47页 |
| 5.2.2 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 5.2.3 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内部监督 | 第48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