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课程思想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一)个人兴趣 | 第11页 |
(二)关注个性的当代教育思潮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尼尔教育思想研究 | 第13-15页 |
(二)对夏山学校的介绍 | 第15-17页 |
(三)对尼尔教育思想的评论 | 第17页 |
(四)对尼尔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文献法 | 第17-18页 |
(二)历史分析法 | 第18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8页 |
六、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注释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尼尔课程思想建构背景 | 第21-29页 |
一、社会背景 | 第21-22页 |
(一)英国经济优势失落导致对教育的关注 | 第21页 |
(二)民主的政治氛围推动教育变革 | 第21页 |
(三)科学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第21-22页 |
(四)教育理念急需更新 | 第22页 |
(五)新教育运动刺激教育革命 | 第22页 |
二、个人成长背景 | 第22-28页 |
(一)加尔文教派家庭中的“问题儿童” | 第22-24页 |
(二)初涉教育的青年 | 第24-27页 |
(三)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 第27-28页 |
注释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尼尔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一、人性观 | 第29-31页 |
(一)卢梭的性善论 | 第29-30页 |
(二)弗洛伊德强调生存本能的性恶论 | 第30页 |
(三)尼尔承认生存本能、自发向善的人性观 | 第30-31页 |
二、认识观 | 第31-32页 |
(一)卢梭的感觉论 | 第31-32页 |
(二)尼尔重视感性兼承认理性的认识观 | 第32页 |
三、自由观 | 第32-35页 |
(一)卢梭:人生来自由 | 第32-33页 |
(二)罗素:自由是在一定纪律前提下 | 第33-34页 |
(三)尼尔:自律之上的自由 | 第34-35页 |
注释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尼尔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7-49页 |
一、关注儿童成长的课程目的 | 第37-39页 |
(一)追求儿童的幸福 | 第37-38页 |
(二)关注情感 | 第38-39页 |
(三)发展创新能力 | 第39页 |
二、适切需要的课程内容 | 第39-42页 |
(一)全面而开放的课程设置 | 第40页 |
(二)从兴趣出发的学习内容 | 第40-41页 |
(三)具有重要地位的活动和游戏 | 第41-42页 |
三、凸显学生中心的课程实施 | 第42-45页 |
(一)课程实施的主体间关系:平等和民主[25] | 第43页 |
(二)课程实施的方法 | 第43-45页 |
四、强调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 第45-47页 |
(一)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 第45-46页 |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46-47页 |
(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 第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尼尔课程思想的评述及启示 | 第49-56页 |
一、尼尔课程思想的特点 | 第49-52页 |
(一)撇弃权威 | 第49-50页 |
(二)尊重差异 | 第50页 |
(三)追求学生多方面发展 | 第50-51页 |
(四)关注自我意识和创造性 | 第51-52页 |
二、尼尔课程思想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一)过于浓重的理想主义 | 第52页 |
(二)知识体系的不健全 | 第52-53页 |
(三)潜意识的夸大 | 第53页 |
三、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 第53-55页 |
(一)提倡关注人的发展的课程目的 | 第53页 |
(二)创设适度自由的教育环境 | 第53-54页 |
(三)重视情感教育 | 第54页 |
(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54页 |
(五)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 第54-55页 |
(六)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 第55页 |
注释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