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5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 第16-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24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 第24-2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3.3 篇章结构 | 第26-29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1.4.1 创新点 | 第2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金融结构及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 第30-44页 |
2.1 金融结构的内涵及范围界定 | 第30页 |
2.2 小微企业的含义及划分标准 | 第30-33页 |
2.2.1 小微企业的含义 | 第30-31页 |
2.2.2 世界主要国家对小微企业的界定及划分标准 | 第31页 |
2.2.3 我国小微企业划分标准的演变过程 | 第31-33页 |
2.3 小微企业融资的基本概述 | 第33-35页 |
2.3.1 小微企业融资的内涵 | 第33页 |
2.3.2 小微企业融资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2.3.3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 第34-35页 |
2.4 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基本内涵及类型划分 | 第35-36页 |
2.5 金融结构与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 | 第36-44页 |
2.5.1 金融结构理论 | 第36-37页 |
2.5.2 金融机构的对等理论 | 第37页 |
2.5.3 金融排斥理论 | 第37-39页 |
2.5.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9-40页 |
2.5.5 供给与需求理论 | 第40-41页 |
2.5.6 交易费用理论 | 第41页 |
2.5.7 规模不经济理论 | 第41-42页 |
2.5.8 比较风险系数假说 | 第42-43页 |
2.5.9 产权理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约束现状研究 | 第44-74页 |
3.1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3.2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现状分析 | 第46-61页 |
3.2.1 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现象 | 第47-48页 |
3.2.2 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衡量方法 | 第48-53页 |
3.2.3 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 | 第53-55页 |
3.2.4 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原因解析 | 第55-61页 |
3.3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61-74页 |
3.3.1 变量选取 | 第63-65页 |
3.3.2 样本情况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65-67页 |
3.3.3 检验模型及实证分析 | 第67-72页 |
3.3.4 主要结论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我国小微企业面临融资约束下的相机抉择行为及其后果分析 | 第74-86页 |
4.1 我国小微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相机抉择行为 | 第74-82页 |
4.1.1 企业内部自身积累 | 第75页 |
4.1.2 利用商业信用 | 第75-76页 |
4.1.3 探寻融资创新产品 | 第76-79页 |
4.1.4 充分运用影子银行资金 | 第79-81页 |
4.1.5 维持简单再生产 | 第81-82页 |
4.2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下相机抉择行为的后果 | 第82-86页 |
4.2.1 小微企业自身成长困难 | 第82页 |
4.2.2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增大 | 第82-83页 |
4.2.3 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 第83页 |
4.2.4 社会福利不能有效增加 | 第83页 |
4.2.5 资金使用效率得不到提高 | 第83-84页 |
4.2.6 金融不稳定因素增多 | 第84页 |
4.2.7 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攀升 | 第84-85页 |
4.2.8 货币政策调控失效频现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现有金融结构下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能力及供给意愿分析 | 第86-104页 |
5.1 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86-93页 |
5.1.1 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能力 | 第86-87页 |
5.1.2 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 | 第87-93页 |
5.2 我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的供给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104页 |
5.2.1 变量选取、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 第94-97页 |
5.2.2 数据描述性分析与实证结果解释 | 第97-103页 |
5.2.3 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金融结构解释 | 第104-123页 |
6.1 我国各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 | 第104-114页 |
6.1.1 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状况 | 第105-110页 |
6.1.2 其他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状况 | 第110-112页 |
6.1.3 民间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状况 | 第112-114页 |
6.2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的行为逻辑分析 | 第114-121页 |
6.2.1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目标定位及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 第116页 |
6.2.2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及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6.2.3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与创新及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6.2.4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设计及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2.5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及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6.2.6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设置及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6.3 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金融机构结构解释 | 第121-123页 |
第七章 现有金融结构下货币政策调整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 第123-134页 |
7.1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变化及小微企业的反响 | 第124-127页 |
7.2 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27-132页 |
7.2.1 数据和变量选取 | 第127-128页 |
7.2.2 数据平稳性分析 | 第128-129页 |
7.2.3 变量的协整分析 | 第129页 |
7.2.4 两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129-130页 |
7.2.5 建立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 第130-132页 |
7.3 简要结论 | 第132-134页 |
第八章 现有金融结构下信贷技术创新对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 | 第134-145页 |
8.1 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的“三因素”理论模型 | 第135-141页 |
8.1.1 三因素:金融结构、信贷技术与外部环境 | 第135-137页 |
8.1.2 金融结构与贷款技术的选择 | 第137-139页 |
8.1.3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139-141页 |
8.2 小微企业融资共生现象的合理解释 | 第141-143页 |
8.3 主要结论 | 第143-145页 |
第九章 我国金融结构形成的制度根源及环境条件分析 | 第145-160页 |
9.1 我国金融结构变迁的演进过程 | 第145-150页 |
9.1.1 1949-1978 年我国的金融结构 | 第145-146页 |
9.1.2 1978-1994 年我国的金融结构 | 第146页 |
9.1.3 1994 年-2000年我国的金融结构 | 第146-147页 |
9.1.4 2001 年——至今我国的金融结构 | 第147-148页 |
9.1.5 对我国的金融结构演变的认识 | 第148-150页 |
9.2 我国金融结构形成的制度根源分析 | 第150-154页 |
9.2.1 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金融结构形成的解释 | 第150-151页 |
9.2.2 现有体制机制改革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151-154页 |
9.3 我国金融结构形成的环境条件 | 第154-158页 |
9.3.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155页 |
9.3.2 社会文化条件 | 第155-156页 |
9.3.3 现代科学技术 | 第156-157页 |
9.3.4 法律规章制度 | 第157页 |
9.3.5 信用关系 | 第157-158页 |
9.4 我国金融结构形成的决定模型 | 第158-160页 |
第十章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金融结构优化及相关配套措施 | 第160-179页 |
10.1 金融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160-161页 |
10.2 金融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 | 第161-163页 |
10.2.1 金融存量改革 | 第161页 |
10.2.2 金融增量改革 | 第161-162页 |
10.2.3 民间金融的合规化 | 第162页 |
10.2.4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 第162-163页 |
10.3 金融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 第163-164页 |
10.4 金融结构优化的具体内容 | 第164-169页 |
10.4.1 继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 | 第164-166页 |
10.4.2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 第166-167页 |
10.4.3 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 第167-168页 |
10.4.4 不断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 第168-169页 |
10.5 金融结构优化的相关配套措施 | 第169-179页 |
10.5.1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 第169-170页 |
10.5.2 出台有利的财税扶持政策 | 第170-171页 |
10.5.3 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 | 第171-172页 |
10.5.4 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 第172-173页 |
10.5.5 实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 | 第173-174页 |
10.5.6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174页 |
10.5.7 加快建立与健全征信系统 | 第174-175页 |
10.5.8 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 第175-176页 |
10.5.9 不断发展信用担保体系 | 第176-177页 |
10.5.10 发挥保险产品的避险作用 | 第177-178页 |
10.5.11 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4页 |
附录1 | 第194-200页 |
附录2 | 第200-202页 |
致谢 | 第202-204页 |
作者简历 | 第204-205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205-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