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跨中截断式可更换钢连梁设计与抗震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连梁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2 新型钢连梁的理论分析 | 第16-33页 |
2.1 新型钢连梁简化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2.1.1 刚度削弱分析 | 第16-19页 |
2.1.2 破坏模式分析 | 第19-21页 |
2.1.3 连梁耗能分析 | 第21-23页 |
2.1.4 连梁设计原则小结 | 第23-24页 |
2.2 新型钢连梁的设计 | 第24-26页 |
2.2.1 钢连梁设计参数指标 | 第24页 |
2.2.2 钢连梁设计参数的取值 | 第24-26页 |
2.3 连梁刚域对剪力墙墙肢刚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6-33页 |
2.3.1 顶点位移公式 | 第27页 |
2.3.2 剪力墙墙肢刚度削弱的影响参数分析 | 第27-29页 |
2.3.3 连梁刚域对墙肢刚度的削弱分析 | 第29-33页 |
3 新型钢连梁抗震性能分析 | 第33-53页 |
3.1 新型可更换钢连梁设计方案的提出 | 第33-34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42页 |
3.2.1 各构件材料属性的确定 | 第34-37页 |
3.2.2 各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3 约束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 第38-40页 |
3.2.4 有限元模拟的验证 | 第40-42页 |
3.3 单调推覆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力-时间关系 | 第42-43页 |
3.4 往复荷载加载制度的确立 | 第43页 |
3.5 单周推覆荷载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3.6 往复荷载作用下的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3.6.1 结构力-位移曲线分析 | 第46-49页 |
3.6.2 结构滞回曲线分析 | 第49-51页 |
3.6.3 结构骨架曲线分析 | 第51页 |
3.7 结论 | 第51-53页 |
4 钢连梁长跨比对墙肢等效侧向刚度的影响分析 | 第53-61页 |
4.1 理论分析 | 第53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4.2.1 各构件截面尺寸与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53-54页 |
4.2.2 结构的约束与加载点的控制 | 第54-55页 |
4.2.3 加载制度 | 第5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4.4 结论 | 第60-61页 |
5 新型连梁与传统砼连梁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61-75页 |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1-63页 |
5.1.1 构件截面与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61-62页 |
5.1.2 结构的约束与三维骨架图 | 第62页 |
5.1.3 加载制度 | 第62-63页 |
5.2 结果对比分析 | 第63-72页 |
5.2.1 单调推覆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5.2.2 低周往复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5.2.3 结构骨架曲线分析 | 第68-69页 |
5.2.4 结构层间位移分析 | 第69页 |
5.2.5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69-72页 |
5.3 结论 | 第72-73页 |
5.4 新型可更换钢连梁的具体实施方法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