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0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1.3 样品、发酵菌种与试验动物 | 第21页 |
1.4 枫蓼水煎液、发酵液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4.1 枫蓼水煎液制备 | 第21页 |
1.4.2 枫蓼固体发酵液制备 | 第21-22页 |
1.5 原料优选方法 | 第22页 |
1.5.1 色谱条件 | 第22页 |
1.5.2 对照品的配制 | 第22页 |
1.5.3 供试品的制备 | 第22页 |
1.6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枫蓼制剂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2-23页 |
1.6.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及显色 | 第22页 |
1.6.2 供试品溶液显色 | 第22页 |
1.6.3 样品空白参比的选择 | 第22-23页 |
1.6.4 线性学考察 | 第23页 |
1.6.5 方法学考察 | 第23页 |
1.7 毒性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1.7.1 LD50测定 | 第23-24页 |
1.7.2 最大耐受量试验 | 第24页 |
1.7.3 大鼠 30 d喂养试验 | 第24-25页 |
1.8 药效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1.8.1 抗炎与镇痛试验 | 第25-26页 |
1.8.2 枫蓼制剂对兔离体回肠平滑肌的作用 | 第26页 |
1.8.3 乙醇诱发胃粘膜损伤模型 | 第26-27页 |
1.8.4 枫蓼制剂对大鼠血清中IL-1α、IL-1β及组织中PEG2、HIS渗出的影响 | 第27页 |
1.9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2.1 原料优选 | 第28页 |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枫蓼制剂总黄酮含量方法的建立 | 第28-32页 |
2.2.1 样品空白参比的选择 | 第28-29页 |
2.2.2 线性学考察 | 第29-30页 |
2.2.3 方法学考察 | 第30-32页 |
2.3 枫蓼制剂急性毒理试验 | 第32-33页 |
2.3.1 枫蓼制剂LD_(50)测定试验 | 第32-33页 |
2.3.2 最大给药量试验 | 第33页 |
2.4 大鼠 30 d喂养试验 | 第33-35页 |
2.4.1 一般观察 | 第33-34页 |
2.4.2 动物摄食量与体重 | 第34页 |
2.4.3 血液学指标 | 第34-35页 |
2.4.4 血液生化学 | 第35页 |
2.4.5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35页 |
2.5 药效学试验 | 第35-40页 |
2.5.1 抗炎及镇痛试验结果 | 第35-37页 |
2.5.2 抗炎试验结果 | 第37页 |
2.5.3 枫蓼水煎液与枫蓼发酵液对兔离体回肠平滑肌的影响 | 第37-38页 |
2.5.4 枫蓼水煎液与枫蓼发酵液对乙醇诱发大鼠胃粘膜损伤 | 第38页 |
2.5.5 枫蓼制剂对大鼠血清中IL-1α、IL-1β及组织中PEG2、HIS渗出的影响 | 第38-40页 |
3 讨论 | 第40-44页 |
3.1 牛耳枫、辣蓼原料的优选 | 第40页 |
3.2 枫蓼制剂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40-41页 |
3.3 枫蓼制剂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41页 |
3.4 枫蓼制剂 30 d喂养试验 | 第41页 |
3.5 枫蓼制剂对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3.6 枫蓼制剂的抗炎作用 | 第42页 |
3.7 枫蓼制剂的抗痉挛作用和抗胃溃疡作用 | 第42页 |
3.8 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4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